|
编者按:英王陈玉成与忠王李秀成是太平天国革命后期的两大支柱,是本县从事农民革命进行反帝反封建武装斗争实践的伟大先躯者,其可歌可泣的事迹震动世界。他们牺牲后其家属和后裔如何?不但藤县家乡群众关心着,而且研究太平天国革命的历史学家也关心着。本刊第五期已发表《英王陈玉成的两位夫人及其后裔》一文,现再将黄汉超同志收集的《忠王李秀成苗裔》及《跋尾》(原载《金田之游及其他》)和《湖南宁乡发现忠王李秀成的七星剑》等文一起刊登、以飨读者。
忠王李秀成既为曾军所俘,曾文正公亲自提讯,取得亲笔供词后,满清政府令其解京正法。曾公敬李为英雄,不欲其解入京,受满清无谓之侮辱,乃与幕府诸人熟商,即在南京将其毕命,而以(李素得人心沿途难于照料)为词入报(此言余闻之于曾君和,名广銮,即曾纪泽之子袭侯爵者,英国伦敦大学生,民国八年殁于长沙)。忠王之子(偶忘其名)亦同时被获,年甫十余,曾公以托之陈右铭先生(名宝箴,江西兴宁人,即诗人陈三立先生之父,为戊戍政变重要人物),嘱妥为保护,以存英雄后裔。陈氏时以道员佐曾幕,因送归其义宁原籍乡间,并命子三立教其读书,且为之娶妻,生一子名国卿,稍长即置家墅中读书。陈氏乡誉甚隆,外间无疑之者。忠王之子不幸早死(年二十余在清光绪十七八年间)。右铭先生于丁酉四年(光绪二十四年)巡抚湖南携国卿入湘。陈氏在湘倡办新政,首□常宁水口山铅锌矿,以其诗友宁乡廖笙阶主持矿事。念国卿以家世关系,不能出应清廷考试,而又欲使能自活,因以托之廖,委为矿务局司事,即成家于水口山(其妻似为陈姓,亦江西人,与笔者同学罗君筱誉有关连,执笔时偶忘其姓)。国卿任事,负责耐劳,为历任长官倚任,矿局入民国改为官办(前清为绅办),先充办事员,后升为课员。民国二十二年,以年老致休。长官知其为忠王之后,即委其子锡洪为该局科员,俾资养老,旋于民国二十九年调充桃源县冷家溪金矿局会计室科员,三十年随该会计室主任陈明远往滇缅公路服务。最近动态未详,当仍在滇缅路局。至国卿现仍全家居水口山矿局附近,年事虽高,精神尚健,笔者与国卿虽无雅故,但因先祖曾为陈右铭先生幕僚,廖笙阶先生又为同乡前辈,故知其详。国卿所存忠王遗物无多,仅有长剑一口,战袍一袭,及忠王供词一本(但非亲笔原本,原本现存曾若农处。若农为曾文正公曾孙,抗战军兴后,将其家重要文献悉运九龙收藏,忠王供词与焉。九龙失陷,若农只身间关归来,此物不知尚在人间否。笔者在二十年前,曾得辗转借读,大段与官书及仿本无甚出入。惟入后颇作哀怨及希冀释放俾收拾残局之词,有曾文正公亲笔删改之处。此稿若据实宣布,颇有失忠王见危授命身份,足见曾氏之用心也)。笔者服务于湖南省建设厅二十年,无机会至水口山,不获与国卿考询忠王遗事。简又文先生以搜罗太平天国文献为己任,展读其《逸经》刊布诸稿及最近《金田之游》,知其用心。若能亲来湖南水口山一晤国卿,详细考询,必有重大发现。且国卿年届古稀,设一旦溘先朝露,子孙昧于先人典型,年湮代远,将要无可稽考,实为史料重要损失。又因国民政府曾抚恤洪杨先烈后裔,国卿以忠王嫡嗣,竟无人为之表彰,笔者曾屡向当道建言,亦一笑置之,此则尤所望于又文先生者也。 跋尾 承《扫荡报》总编辑钟期森先生转来湖南张秋尘先生所记《忠王李秀成苗裔》一篇,盖因读拙作《金田之游》偶述于忠王后裔所闻数言而详书其所知见告者。语重心长、良可感矣。兹以原文发表上方,并以个人关于此问题之其他闻见种种书作跋尾,以供参考。 忠王后裔尚存一事,就余以前所闻,除《金山之游》所记王渊(绍桢)先生述辞外,尚有两传说。一则多年前在粤闻从化县有李姓者自称忠王后人。当时曾托县长李务滋先生就地访查,旋得其复函详告采访所得。惜原函仍存香港,内容未能记忆,惟其时个人印象,则以为其人所言过于浮泛,不敢置信也。 次则于前月赶柳州采访时,遇陆选之先生,据云:建国二十九年、沐阳有一九十余岁老翁自云是忠王嫡子,南京破时伊年方十一岁,忠王被捕后为曾国荃炙治疾病,国荃愈后暗释之而以貌同者代受刑。王于是率子逃至沐阳,籍行医教馆为生,以终天年,其子为农夫,不大识字,但能畅言太平军事迹,且知金陵各王府所在。并言其长兄为幼主所杀云。陆君又言,此事经由江苏民政厅长王公璵先生撰文记之,刊兴化《文化周刊》第一期。是说可谓离奇之甚。因言者凿凿其辞,且有亲见其人者撰文发表,当是(事出有因)足为吾人将来考察之对象也。 其见诸近人著述者:则有湘人李抱一所编《李秀成年表》末云:“湘中传称曾文正公最重秀成,宥其两子,以一属诸浙江某人,一属陈右铭宝箴。孙名国珍,今犹在湖南宁乡(予曾详记其生平)。”又《太田天国野史》云:秀成之子见诸文家记有三:一名徵祥,尚幼,钱塘某富室收养之。当出险时,金无所取,惟怀秀成所著《天国宝鑑略宝录》一册。一子在江西,与后主同被擒,以其初幼未下狱,后不知所终。一子于兵燹后卖卜干金陵城南,城中居民多识之。盖已获而潜纵之者,亦录之以备一说。又王定安所撰《求阙斋弟子记》(卷五)云:“李其祥,秀成之子,同治三年获于江西,以年幼,俟及岁时照例办理。” 据上述记载,足与张君本文所记互相印证。李抱一所言,忠王孙名国珍(即国卿)今犹在湖南宁乡,尤与张君之文符合。《野史》与《弟子记》所载在江西被擒之幼子而不知所终者,未悉即是属陈宝箴者否耳。其他传说的一子或二子,以未获他项确证,不敢置可否。推张君本文则证据凿凿可考,又经李抱一撰文详记其平生。则其人其事复奚疑焉?至篇末建议抚恤或表彰忠王嫡嗣之责,则余以为忠王桂人也,广西省政府颇向注意于太平天国革命史之阐扬,当以此责属之。 张超尘记 简又文跋 黄汉超收集 民国三十二年五月十二日于桂林 |
原文 发表于《藤县文史资料》 浏览:1179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