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演艺明星纪念园__思念--表演艺术家李婉芬
北京万佛华侨陵园网上纪念园演艺明星纪念园

回忆我的母亲李婉芬

王朔

  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李婉芬的突然辞世,使观众失去了一个能使自己成为剧场知音的人,也使北京人艺从此减少了一位为艺术而生、生而为艺术的精英。李婉芬从16岁开始从事文艺工作,1949年考取华北大学戏剧系,1950年成为中央戏剧学院话剧团演员,两年后随团转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半个世纪中,李婉芬一共演了30多部话剧。作为资深演员,她的舞台形象生动、率真、质朴,是平民化风格的纯正代表之一,经她塑造的“虎妞”、“大赤包”等角色,因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深入人心。2000年12月5日晚,老人的长子王朔先生回忆了母亲李婉芬。
    她平时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一个演员的好与坏,应该让观众说了算
    在1985年演《四世同堂》之前,母亲不是很有名,演话剧不少,可观众有限。剧场一千多人,演两场才两千多人,而电视剧一放就千百万,上亿人。在这之前,跟圈儿里人熟,跟观众不是很熟。
    我妈对我们几个子女有要求,但很少强迫我们接受。
    我们家兄妹3个,我妹妹叫王晴,我弟弟叫袁健,他和我同母异父。我父亲王道中在1975年就去世了,他生前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编辑。
    我结婚之前对我交往过的女朋友,我妈会说这人或那人的优缺点,但是她不会说一定行,或一定不行,只是说:“你自己考虑吧。”我和我爱人阎丽艳是1987年认识的。我妈想看看,说来家里怕人家拘束,就去外面以跳交谊舞的名义见了一面。这回她表态说:“哟,不错,特别好。这姑娘稳重大方。”我对我妈最了解,我能知道她是真喜欢。我结婚后,她跟我爱人关系也特好。
    至于说到演戏,她对自己特别严格,全身心投入。她平时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一个演员的好与坏,应该让观众说了算。即使你有时能得好些奖,也不能说是完全意义上的好演员。”那天吴霜来跟我讲起我不知道的细节。吴霜1998年所写的剧本《父女惊魂》,其中有一部分戏就是在看了《四世同堂》后,专门冲着我妈的戏路子写的。在这之前,我妈就演过吴霜的另一部戏《女人漂亮》,虽然该戏有点荒诞色彩,可她们合作得很不错。在《父女惊魂》中,我妈的戏不多,但角色很多地方是根据她的性格特点设定的。排戏时,我妈没跟同组别的演员在一起排,有人担心,李老师要老不排这戏她接不上词儿,会不会对不上?好像演出之前,对了一回台词,对词的时候,我妈也略显结巴。而吴霜说她敢断定像李老师这样敬业的艺术家,回家她不可能自己不练,她演了这么多年戏,她上台没问题。后来果然,一上台就一下把词接下来了。虽然因为身体的原因她一直没排,但实际上特别认真,演《父女惊魂》时,有一场戏是角色刚从外面赶回家,要看上去急匆匆的。临上场前10分钟,我妈就在后台绕着圈地遛,人们还猜老太太这是干嘛呀?没想到她是打算上台时,给观众那种气喘吁吁的真实感和临场感。后来听我弟弟也说,就是这个《父女惊魂》,我妈在家背台词,她不但把自己的词背下来,连对方的词也背下来了。人艺这批老艺术家都有这个特点,我从小在这院里长大,只要说到演戏,他们就有宗教式的虔诚。
    她演了那么多戏,对观众说了那么多话,临终时却没有留给我一句话
    我最后一次见到我妈是她去世前的七八天。本来,那段时间有几件事都挺喜庆的,2000年8月份,搬迁新居,10月份上戏。对她来说,退休10多年了,上戏的机会特别少,所以这都是心情快乐的事。
    2000年11月6日白天,我在电话里问:“妈,你今天还忙吗?”她说:“我今天有戏。”我说:“那我早点过来吧。”下了班,我和我爱人就过来了,然后就聊了一会儿。她说:“我得走了,别晚了。”我爱人就说:“您再呆会儿,时间还早,又晚不了。”她说:“那可不行。”我就知道这么多年凡是演戏,她总会提早做准备。
    实际上,我一直认为我妈只要有事办,有戏演,精神就好。精神好,身体就没事,在家呆着反倒容易生病。我妈演戏时,我基本上都是去看第一场,特别是她退休后,每次演我每次去看,到花店让人给扎一束喜庆的鲜花。她演《冰糖葫芦》,演《流金岁月》,还有《女人漂亮》和《父女惊魂》这几部戏,都是这样。
    2000年10月28日,话剧《父女惊魂》在首都剧场首演,我妈在该剧中饰演了一个市井喜剧人物,我去看了。我给她买一束花,送到后台。就是那天,正碰上《北京晚报》的记者拿着摄像机,跟我妈聊天。一看我送我妈花,他就问我这是谁?我妈说:“这是我儿子。”他就问:“您这花有没有什么特殊意义?”这话问得我一愣。当时我妈怕我在镜头面前有拘束感,她就赶紧引导说:“你就说,这是我妈妈的告别演出。”今天一想,这话就别扭了。当时我跟那位记者说:“我不是这意思,确实不是,我不是祝贺她告别演出。”
    那晚散完戏10点多钟,我和我妈、我爱人、弟弟妹妹全家,在首都剧场附近一家靓汤菜馆吃饭。我跟我妈解释:“我的意思不是说你就不演啦,但您戏别太重,别太累。”我妈说:“嗨,无所谓。我就怕你一紧张,回来一看镜头不知道说什么,手也不知搁哪儿啦。”我又说:“我确实是不希望你作告别演出,我希望你老这么精精神神的,咱娘俩说清楚了,我是为这个。”我妈安慰我说:“行行行,一样一样,我知道啦。”
    这就是我们家最后一次聚会了。之后,她又演了四五场,当时导演和编剧也是根据我妈的身体状况,因为吴霜希望我妈妈来演。因为我妈一上台效果特别好,观众都特熟悉,虽然没多少戏,但观众愿意听她的声音愿意看她的模样儿。为了观众,我妈说:“只要我演得动,我就演。”2000年11月14日晚,我弟弟给我打电话告诉我:“妈又犯病了,去朝阳医院,你到那儿去等。”我说:“行。”一会儿工夫,我弟又给我打电话说:“怎么回事,妈怎么没脉搏了?”我这才一惊。我赶紧到朝阳医院门口去接,急救车一进来时10点半,我看见我妈的时候,她已经没有脉搏了。老太太也没留下一句话就走了。她演了那么多戏,对观众说了那么多话,临终时,却没有留给我一句话。
    我特想让她活过来问一下,最满意我的地方是什么,最不喜欢我的地方是什么
    我妈的主要特点,一个是她对戏剧的热爱,一个是她怀着一颗善心待人,心态平和,没有架子。尤其是对观众,看得很重。我妈是晚期出名的,她认为是观众促使她把戏演好的。
    我记得有这么一件事,印象特深。在《四世同堂》播出那会儿,我家还住灯市口人艺宿舍。我正在上职工大学,星期天在家睡懒觉。我妈妈起得早,休息日她在家里收拾屋子。早晨9点多钟,突然有人敲门,接着一个中年男子破门而入。我妈问:“您找谁?”来人说:“我找你。”“您是谁?”“我是观众。我看看你。”说罢就在屋里遛来遛去。可屋里被子还没叠,床也没来得及整理。我当时还是个大小伙子,见此人很不礼貌,心里起火:“你这看也没有这么看的。你怎么没预约就直接闯进来了?”我想把他轰出去,就起来穿衣服。但是我妈特平和,她没有一点厌烦。她请这位不速之客坐下,问道:“您有什么事吗?”“最近这两天演什么啦?”“是这样……”我妈的语气就跟街坊聊天似的,说了大概有七八分钟。那人的态度慢慢地软了起来,走的时候说:“打搅您了,对不起,谢谢您。”我说:“妈,你这叫‘个人魅力’吧?居然把如此无礼之人给扭过来了。”“嗨,人家动机没这么坏。你尊重别人,别人也就尊重你啦。”
    《四世同堂》使我妈成了家喻户晓的人,那时候,我差不多就要大学毕业了。35岁那年我结了婚,搬出去独立生活,这之后的日子主要是我弟弟在身边照料她。我对我妈最深的记忆,是我八九岁的时候,我上小学一年级,她跟我爸离婚了。那时,她一个人带着我。我经常蹲在后台看戏,每次这个时候我都伴随着巨大的饥饿感,因为没吃饭。戏在晚上7点钟演,提前化妆。她在演戏之前没时间吃饭,都是演完后才吃。我5点放学,就只能在后台等着。9点钟下戏了,娘儿俩才回家吃晚饭。
    文革时,我上小学四年级,我妈的戏停了。我外祖父是北京第五中学的教师,他忍受不了红卫兵的批斗,就自尽了。第二天晚上,外祖母也跟着去了。我记得那天,我舅舅到我家对我妈说:“三姐,妈没了。”我妈就哭了。我妈把这经过曾跟我反复讲过很多遍,可见我妈受的刺激太深了,证明她心里一直在想。
    我妈有时也说我像我爸似的,当不了演员,当演员得形象思维,我是逻辑思维。上大学时,我学的专业是工业会计。在我妈面前,我也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建树。可能我妈是一个名人,从小我也见过名人太多了,人艺院里全是名人,所以我对名利之事看得不重。这话题曾跟我妈探讨过,我妈说:“你这个是最好的心态。有机会的时候,你不要错过。什么东西都要自己努力,要自己学习。但是机会没有的时候,你也别沮丧。因为没有几个人到了吃不上饭的地步,只是吃得好不好而已。”我妈妈实际上一直不太认为自己是一个喜剧演员,她更喜欢正剧或者悲剧。但现实中她演的《四世同堂》本身有喜剧色彩,然后她又演小品,又因为小品毕竟得让人乐,所以似乎人们认定她就是喜剧演员,并不清楚她心里真正喜欢演的,还是“虎妞”那样的内涵性人物。
    对于我母亲李婉芬,剧作家吴霜曾有过比较精辟的概括:“她是非常好的演员,她可以演一个很大的戏,能撑住台。”
原文2001年第3期 发表于摘自《八小时以外》2001年第3期尹志刚文  浏览:33699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2/1/1 9:18:22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李婉芬的心声(收藏于2002/3/9 8:57:05
王朔回忆我的母亲李婉芬(收藏于2002/1/1 9:18:22
安葬仪式上祭文祭婉芬(收藏于2001/7/16 9:09:41
我们一起上过《朋友》栏目(收藏于2000/11/20 16:13:18
妈妈是个乐观的人(收藏于2000/11/20 16:12:17
昨天我还喝她做的罗宋汤(收藏于2000/11/20 16:11:35
我们不是婆媳,是母女(收藏于2000/11/20 16:10:36
“万年青”万年常青(收藏于2000/11/20 16:08:47
别了,“大赤包”(收藏于2000/11/20 16:07:29
同事友人痛悼人艺艺术家李婉芬(收藏于2000/11/20 15:40:47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王朔回忆我的母亲李婉芬(访问33700次)
妈妈是个乐观的人(访问2775次)
别了,“大赤包”(访问2352次)
同事友人痛悼人艺艺术家李婉芬(访问2184次)
“万年青”万年常青(访问2112次)
安葬仪式上祭文祭婉芬(访问2105次)
我们一起上过《朋友》栏目(访问1891次)
昨天我还喝她做的罗宋汤(访问1837次)
我们不是婆媳,是母女(访问1798次)
李婉芬的心声(访问1567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1/19 18:31:02
123文选评论(评论于2015/6/12 12:40:36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