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张惠娟纪念馆

毛泽东晚年读庾信《枯树赋》

朱永嘉

  毛泽东晚年读庾信《枯树赋》(2017-03-12 11:23:58)[编辑][删除]转载▼
  按:
  
  毛泽东晚年除了阅读诗词外,还曾让我们注释印制过好几篇大字本的赋,通过朗读这些辞赋抒发心中不便与人明言的情感。今摘录本人《毛泽东晚年重读古文内幕》中关于庾信《枯树赋》的内容,供读者批评指正。
  
  
  
  毛泽东晚年读庾信《枯树赋》
  
  
  
  《毛泽东年谱》记载,1974年5月上旬,指示有关人员注释和印制大字本的庾信《枯树赋》,谢庄《月赋》,谢惠连《雪赋》,江淹的《别赋》、《恨赋》。我们是在5月10日接到标点注释的任务,当时时间上要求很紧,要一周内即上送。于是,我请复旦大学中文系的章培恒、顾易生等几位老师加班标点注释。我们赶在5月下旬完成了标点和注释的工作,马上送给毛泽东了。《枯树赋》、《月赋》、《雪赋》三篇合订一本,都是咏物的。《别赋》和《恨赋》合订一本,都是抒发生离死别之情的。每种上送六册:宣纸本两册,道林纸本四册。5月29日,毛泽东就边读边批了。这一年的5月毛主席的外事活动很多,要这些赋来读,只是他借以抒发自己内心世界不便与人明言的苦闷和情感,其中也有当时国际国内大局的因素在内。
  
  我先介绍一下什么叫赋。《汉书·艺文志》的“七略”中有一类《诗赋略》,引《诗》的毛传:“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而赋可以为大夫。”赋不是如诗那样用来吟唱,而是用来朗诵的。刘勰在《文心雕龙·铨赋》讲:“赋者,铺也。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也。”也就是说,赋要铺陈,要有美好文采辞藻来刻画物象,抒发情志。为什么要登高方能赋呢?刘勰说:“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登高,是指观物要有高瞻远瞩的眼光,才能见物而兴起情思。人的情思是由外物而兴起的,情思的内涵必须明白而雅正,表述的时候要以物而见人之情思,用词必须巧妙而又绮丽。可以说,赋是通过华美的辞藻来表达人们高尚的情思。汉赋起于楚辞,屈原与荀卿、宋玉、唐勒的楚辞实为汉赋的前驱。汉赋则以贾谊、枚乘、司马相如以及扬雄的作品为代表。《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汉赋有近百家,近千篇。
  
  毛泽东要我们标点注释的这五篇赋,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而是为了自己阅读,以宣泄心中郁闷的。据张贻玖的回忆,在毛泽东晚年,“他的卧室有两本大字排印的江淹的《恨赋》和《别赋》、庾信的《枯树赋》、谢庄的《月赋》以及谢惠连的《雪赋》。封面上都有红铅笔划的大圈。据毛泽东身边工作的同志说,这是他老人家病重时常读的书,有时还在背诵。”这两本大字本,五篇六朝的赋,正是我们在上海为他标点注释印刷的,他在书的封面划上大圈表示自己已经读过,这几篇赋一直在床头陪伴着毛泽东走到人生的终点。毛泽东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因此,他常在读过的书上批注自己的意见,《枯树赋》和《恨赋》上便有他批的好几条意见,这些意见后来作为文件发给我们,具体的情况后面再讲。
  
  我们这次标点注释的五篇赋中,使毛泽东感触最深的还是庾信写的那篇《枯树赋》。这里我先要介绍一下庾信此人。他原是南朝梁人,名信,字子山,他的父亲叫庾肩吾,是梁武帝的太子萧纲(昭明太子)的中庶子。庾信随其父在东宫任抄撰学士。父子两人皆在东宫,出入禁闱,与徐摛父子俱有文名,世号徐庾体。他们写的都是宫体诗,属于艳诗的范畴。侯景之乱时,萧纲曾让庾信率宫中文武千余人,守朱雀航。侯景兵至,信率先逃逸,奔江陵,在梁元帝那儿任御史中丞,奉命出使西魏,就被留在长安。此后历仕于西魏、北周。尽管有了那么一番经历,但他在北周还是受到优礼,时人慕其文名,故“群公碑志,多相请托”。然而他毕竟是流寓之士,仍有乡里故国之思,他的名篇《哀江南赋》便是对江东故国的乡愁与怀念。后人对庾信前后期作品的评价不同,有认为其前期的作品是“夸目侈于红紫,荡心愈于郑卫”。对于他北迁以后的作品,则认为其“阅历既久,学问弥深,所作皆华实相扶,情文兼至”。杜甫在上元二年(761年)所作《戏为六绝》第一首中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即认为庾信的赋超越了前贤。而《枯树赋》正是庾信与《哀江南》齐名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北史》本传称有集二十一卷,而《隋书·经籍志》著录也是二十一卷,清《四库全书》著录有《庾开府集笺注》十卷和《庾子山集注》十六卷两种本子。《枯树赋》是一篇“睹物兴情”的作品,主题是借追究古树所以枯萎摇落而衰变的物象,以喻故国和自己由年迈遭遇急流逆波的冲荡,以及被人为砍伐摧残而逐渐衰弱的感慨。
  
  毛泽东对六朝骈文情有独钟,收有六朝骈文的《六朝文絜》是他经常要读的书。这五篇赋都曾收入《六朝文絜》。在这五篇赋中,毛泽东对《枯树赋》有独到的见解。对《枯树赋》的标点注释,我们是根据前人的陈说,如清代倪璠注的《庾子山集》,认为枯树之所以枯萎凋零,联系到庾信个人的身世,是由于树木在移栽过程中伤了根系的缘故。借此以喻指作者自己飘零异地,身仕数朝的感慨和哀伤。这种解释即为传统的“移植说”。毛泽东不赞同这种说法,提出了他的独特见解。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先把《枯树赋》中相关段落介绍一下。赋的第一段这样说:
  
  
  
  殷仲文者,风流儒雅,海内知名。世异时移,出为东阳太守。常忽忽不乐,顾庭槐而叹日:“此树婆娑,生意尽矣!”至如白鹿贞松,青牛文梓,根柢盘魄,山崖表里。桂何事而销亡?桐何为而半死?昔之三河徙植,九畹移根,开花建始之殿,落实睢阳之园。声含嶰谷,曲抱《云门》。将雏集凤,比翼巢鸳。临风亭而唳鹤,对月峡而吟猿。
  
  
  
  这一段在文字结构上反映了六朝骈赋的特点,以四、六字为主,偶以五字为应机之权变。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的第二段讲:“若夫章句无常,而字有条数: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或变之以三五,盖应机之权节也。”即认为四字一句语调紧密而不短促,六字一句虽稍长而不感到拖沓。三字、五字的句式,那是根据情况变化的权宜之计。这一段文字只有一处五字句式,其他都是四、六对偶的句式,这便是六朝骈赋章句结构上的典式。同时,骈赋好用典,有时句句有典,不知典故的内容,要解读它就比较难了。全文以殷仲文者起首,殷仲文是东晋文人,他处于东晋王朝岌岌可危的年代。那时正是安帝在位的时期,他经历了王恭与桓玄之间的争斗。桓玄胜了,晋安帝当了桓玄的傀儡。接着是刘裕起兵,刘裕又把桓玄打败了。在东晋安帝义熙三年(407年)刘裕控制了金陵以后,殷仲文是桓玄的女婿,他在东阳太守任上被杀。所以《枯树赋》的背景是庾信借古木的枯萎,喻指整个东晋王朝在强藩威逼之下,逐步走向消亡而无可挽回的悲哀。
  
  在1975年标点注释时,我们还没有想到这个大的历史背景,只注重庾信的个人身世的悲剧。因此把全篇主旨的基调定在传统的“移植说”上。依照这个说法,许多段落确实是说不通的,毛泽东对我们的批评是对的。毛泽东在古文的注释上批了:“关于注释的问题,请你们过细的研究。”我们迫于时间匆忙,确实没有过细的研究,没有思考殷仲文这个东晋大家族之一,所看到和经历的东晋王朝正一步一步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落、消亡这个大的历史背景。那样就认识不到这篇赋所包含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看不到他所以“常忽忽不乐”的深刻历史内涵了。从毛泽东的内心世界,对他生活的最后十年,为了国家未来所作的种种努力,在内外左右总是意外地遭遇各种创伤,及其留下的隐患之种种无奈,或许已预感到他身后潜伏着的各种危机,而这正是他不希望和不愿意看到的现实,但也是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结局。这正是他藉以宣泄内心悲哀,又不希望别人明知的地方。殷仲文“常忽忽不乐顾庭槐而叹曰:此树婆娑,生意尽矣!”对自己生命的最后阶段,他难以明言却又要表述的也许就正是这个意思啊!忽忽,是失意的样子。婆娑,指枝叶纷纷凋零散落的样子。生意尽矣,快枯死了。
  
   “白鹿贞松”,白鹿,地名,甘肃敦煌有白鹿塞,那里有很多古松,常有白鹿栖息其下,因此为名。“青牛文梓”,文梓是木质优良的梓树。相传秦文公时,终南山有梓树,被人们砍倒后,树精化为青牛,走入丰水,故以青牛名树。“根抵盘魄,山崖表里”,指那些古树尽管树根广大,伸展山崖内外。原来我们理解为这些古树由于生于山崖,所以依然生意盎然。其实不然,在传说中,仍然是讲这些古树如何被人们砍伐而枯萎的。“桂何为而销亡”,典故出于汉武帝《悼李夫人赋》:“秋气潜以凄泪兮,桂枝落而销亡”,是借桂树的枯死以悼念李夫人。下文有“托沉阴以圹久兮,惜蕃华之未央”,指李夫人年岁未半而早落蕃华沉埋于地下。“桐何为而半死”,我们的注释大意是讲生长在宫廷中的桂树,为什么很快就枯死,而长在山野的桐树,为什么只有半死。前一种是因为移栽而死,后一种连枝叶都不生长了,仍不会完全死亡。毛泽东不同意这样的注释:它的半死不活,是由于受到了急流逆波的冲荡和被人砍伐等摧残造成的,“不是移植问题”。桐树的典故出于枚乘的《七发》,如果细读《七发》的这一段论述,那么毛泽东的论述是正确的。《七发》的原文如下:
  
  
  
  客曰:“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中郁结之轮菌,根扶疏以分离。上有千仞之峰,下临百丈之溪,湍流溯波,又澹淡之。其根半死半生,冬则烈风漂霰,飞雪之所激也,夏则雷霆霹雳之所感也。朝则鹧黄鸭鸥鸣焉,暮则羁雌迷鸟宿焉。独鹄晨号乎其上,鵾鸡哀鸣翔乎其下。于是背秋涉冬,使琴挚斫斩以为琴,野茧之丝以为弦,孤子之钩以为隐,九寡之珥以为约。使师堂操《畅》,伯子牙为之歌。歌曰:‘麦秀薪兮稚朝飞,向虚壑兮背藁槐,依绝区兮临回溪。飞鸟闻之,翕翼而不能去,野兽闻之,垂耳而不能行;歧蟜蝼蚁闻之,拄喙而不能前。此亦天下之至悲也。太子能强起听之乎?’”
  
  
  
   从这一段全文看,枚乘强调的不是“半死半生”之“生”字,而是“死”字,强调的是所遭受“湍流溯波”的冲击,“雷霆霹雳”给它的打击,早晚鸟儿寄宿对它的伤害,琴手人为对它的砍伐。歌辞讲桐树的遭遇是“天下之至悲也”。所以毛泽东的解释是对的,传统的“移植说”望文生义,没有细究典故的全部内容。同时,这也勾起毛泽东晚年受到种种挫折、种种冲击的共鸣和悲哀。
  
  “昔之三河徒植,九畹移根,开花建始之殿,落实睢阳之园。”这一段话是讲移植。三河,是指黄河、淮河、洛河,指由三河流域地区迁移树木,三十亩为一畹,在移植时,连根把土一起迁移。建始,是曹操在洛阳所建之建始殿。睢阳,在今河南的商丘。园,指汉代梁孝王在那里所建的东苑。那是说从三河流域移植的树木在东苑和建始殿那儿开花结果。“声含蠏谷,曲抱《云门》。”蠏谷,指昆仑山的北穀,相传黄帝命伶伦取蠏谷的竹,制作乐器。《云门》,相传是黄帝时期的乐曲,事见《吕氏春秋·古乐》:“昔皇帝令伶伦作为律。”“取竹于蠏谿之谷”,指这些被移植的树木,开花结果长大以后,同样被砍伐制作乐器,用来吹奏乐曲,对于树木本身而言,同样是被伤害。“将雏集凤,比翼巢鸳。临风亭而唳鹤,对月峡而吟猿。”对于前面二句,当时我们是这样注释的。将,率。集,鸟在树上栖息。鸳,说成是鸳鸯。把这句解释成鸟带着幼鸟鸳鸯比翼栖息在树上。毛泽东指出文本可能有误,他说:“鸳:可能是鵷雏。”毛泽东的意见是对的,因为鸳鸯不可能在树上栖息。对于后面二句,我们的注释也错了。毛泽东对这两句的解释:“是说受到了种种摧残的树木,发出的声音凄伤悲哀”。这话说得有道理。临风亭,是指树木临风亭亭而立。唳鹤,是风吹树木后发出的声音,既有风声,也有树木和枝叶摇晃的声音。对月,是指深夜的时间,其声音如山峡中猿猴的吟声,都是悲哀而又凄凉的声音。郦道元的《水经注》引三峡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庾信在江陵呆过,对巫峡的猿鸣当有所闻,故有是句。后来杜甫流寓在夔府,今四川之奉节时,曾有《秋兴八首》之作,其第二首有一句“听猿实下三声泪”。庾信此句形容狂风中树木发出的声音如猿鸣一样使人悲哀。而当时我们的注释却说成是宫廷的园苑中的鹤鸣声凄切如明月峡的猿啸,比拟被移植的树木,是对“桂何事而消亡?桐何为而半死?”的间接回答。现在看来是太牵强附会了,还是毛泽东的解释更加符合文本之意。
  
  全赋太长,我不一段段一句句的讲了。它的第二段讲的也是人们如何伤害树木的,如“雕镌始就,剞劂仍加,平鳞铲甲,落角摧牙”,都是人们对树木的摧残。第三段前十句如下:“若夫松子古度,平仲君迁,森梢百顷,差枿千年。秦则大夫受职,汉则将军坐焉。莫不苔埋菌压,鸟剥虫穿。或低垂于霜露,或撼顿于风烟。”这里松子(当是松梓)、古度、平仲、君迁,皆是古树之名。森梢百顷,是指树的枝干繁茂,它们的枝叶伸展开来广达百顷。差,斜斫。枿,树木死而复生。意为这些大树遭到砍伐后其残存部分仍能死而复生,且可屹立历千年。秦则大夫受职,是指秦始皇曾在大松树下避雨,因封其树为大夫,指泰山的古松在秦代曾受大夫之职。将军,指东汉的冯异,为光武帝的将军,《后汉书·冯异传》:“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士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莫不苔埋菌压,指上面讲的古树名木,也都被掩埋于青苔之下,压于菌类植物之下。鸟剥虫穿,指树木被鸟类剥啄,树虫的穿穴。或低垂于霜露,指树木被霜露所压而下垂。或撼顿于风烟,撼,摇动。顿,指碰撞。谓这些树木受到风烟的摇撼而互相碰撞。概括起来这些名木古树,在自然环境中同样受到各种摧残和伤害。毛泽东对“若夫松子古度”十句批注:“这和移植毫无关系。”这一段往下的八句:“东海有白木之庙,西河有枯桑之社,北陆以杨叶为关,南陵以梅根作冶。小山则丛桂留人,《扶风》则长松系马。岂独城临细柳之上,塞落桃林之下。”前四句是指东西南北都有以树为庙社之名,指祭祀的场所。关、冶是指以树之根、叶命名的。即北陆有以杨叶为关隘之名,南陵有以梅根作冶炼场所的名称。小山,西汉淮南王刘安的宾客。他所作《招隐士》中有“桂枝丛生兮山之幽”、“攀援桂枝兮聊淹留”之句,意思是小山有“丛桂留人”之言,是对树木的歌颂。“《扶风》则长松系马”,指刘琨所作的《扶风歌》中有“系马长松下”之句。细柳是地名,以柳命名。汉文帝时,命周亚夫为将军,驻军于细柳。塞是指要塞,在桃林那儿,故以桃林名塞,其地点在今河南灵宝、潼关以东的地区。这些以细柳、桃林等树木命名的地名,象征着中华民族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枯树,在毛泽东的心目中,不仅仅是枯树啊,而是古老的中华民族遭受各种灾难侵袭的象征。
  
  《枯树赋》的第四段:“若乃山河阻绝,飘零离别。拔本垂泪,伤根沥血。火入空心,膏流断节。横洞口而欹卧,顿山腰而半折。文斜者百围冰碎,理正者千寻瓦裂。载瘿衔瘤,藏穿抱穴。木魅睒睗,山精妖孽。”这一段的主题是继续讲古树所遭受的各种灾害。前面四句是讲了树木遭受移植的苦难,“拔本垂泪,伤根沥血”是讲曹操使人移梨树的故事。《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曹瞒传》曰:“王使工苏越徙美梨,掘之,根伤尽出血。越白状,王躬自视而恶之,以为不祥,还遂寝疾。”“火入空心,膏流断节”是讲树遭火灾的状态,火从老树的树心中燃烧,树脂则从断节中流出。“横洞口而欹卧,顿山腰而半折”,指古树倾倒躺在洞口,而被半折的那段树木停顿在山腰。“文斜者百围冰碎,理正者千寻瓦裂”,指文理清晰让人合围的大树,如冰一样碎裂了一地,正直的有千寻高的大树也会像瓦片一样破裂。寻是古代度量的单位,八尺叫寻,千寻是指树的高度。“载瘿衔瘤,藏穿抱穴”,瘿、瘤是树木上的赘生物,指树木上面长满了瘿瘤疙瘩,更有虫鸟等所啄和蛀的洞穴。“木魅睒睗,山精妖孽”,木魅和山精都是伤害老树的鬼怪。睒睗,是木魅疾视准备伤害古木,妖孽是指山精作祟,指那些山上的鬼怪们顶视着树木在兴妖作孽。整个这一段讲的是树木所遭受的从移植到火烧、震裂、虫鸟及木魅、山精的伤害。毛泽东对这一段文字批了一句:“原文没有写水灾。”可见毛泽东是读得非常细心,是经过仔细推敲的。
  
  最后一段文字是作者对自己身世的感慨:“况复风云不感,羁旅无归。未能采葛,还成食薇。沉沦穷巷,芜没荆扉。既伤摇落,弥嗟变衰。《淮南子》云:‘木叶落,长年悲。’斯之谓矣。乃歌曰:‘建章三月火,黄河万里槎。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桓大司马闻而叹曰:‘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妻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这里“况复风云不感,羁旅无归”,是讲自己经历了侯景之乱,西梁的亡国,那样的大动荡,而自己作为西梁的使节被羁留在长安,无法回归故土,自己的感情已经麻木而没有感觉了。“未能采葛”,采葛是《诗经·王风》的一篇诗题,诗的原文是:“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原诗是借着采葛来诉说情人被相隔时相互之间的思念。这里是指作者未能回到故土去采葛,实是表白他对故国的思念。“还成食薇”,薇是野菜。周武王灭商,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避入首阳山采薇而食,后来有人讲薇也属于周朝,遂不食饿死。这句话是表示自己不能如伯夷、叔齐那样不食而饿死,自己还是食薇。下四句“沉沦穷巷,芜没荆屝。既伤摇落,弥嗟变衰”,是讲庾信在北周的处境,说自己沉沦于穷巷,杂草淹没了门屝,门庭冷落,既感伤树木的凋零残落,也嗟叹自己身子一天天变得更加衰弱。
  
  《淮南子》云:“木叶落,长年悲。”《淮南子·说山训》:“故桑叶落而长年悲也。”长年,是指老人,谓老人看到树叶的凋零就会引起对自身遭际的各种灾难的悲哀。歌曰,赋的末章皆有歌曰,或有乱曰,作为结尾。“建章三月火”,建章是西汉宫殿的名称,在长安城外。西汉末年,赤眉军进入长安,他们离开长安回关东时,在建章宫放了一把火,烧了三个月。“黄河万里槎”,槎是木筏。古人传说中认为黄河与天河相通,乘槎万里能到达天河。“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金谷是指西晋石崇的别墅金谷园,园内都是古树名木。河阳,今河南孟州市西。晋潘岳曾为河阳令,那时满城皆种桃花。这四句歌辞讲的是当年那些繁华的宫苑,别墅中的繁花密树,如今都已化作灰烬了。借着树木哀叹没有长久的荣华富贵。结尾的桓大司马闻而叹曰:“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妻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桓大司马,指东晋的桓温。桓家是东晋大族,桓温官至大司马,曾率军北上征关中,至霸上(今西安近郊)。“昔年种柳”,指东晋南迁前,桓温青年时在霸上所种的柳树,在汉水之南。依依,指柔弱的样子。如今看到这些树木,都已飘零散落了,自己只能在江边、潭上妻怆悲凉。树尚且如此,人怎么受得了啊!大司马桓温的感叹是由“歌曰”之故都宫苑树木之凋零而引起的悲伤。从庾信《枯树赋》全文的内容看,他是借着树木遭受的摧残伤害,来寄托他对南方故国之思念和哀伤。他亲身经历了两次亡国之痛,最终只身寄寓他乡。在寄人篱下的情况下,他只能婉转地借助对树木枯萎的哀叹,曲折地表述其当时难以诉说的心情。他所表述树木所遭受的灾害,不仅仅是移植的原因,而是多方面的。如果用移植说来解释全文,那文章的意义和价值仅仅是对个人遭际的诉说。如果把枯树比作我们古老的国家和民族,几千年来特别是近百年来所遭受的种种苦难,那它的忧患意识的价值就更要广泛和深厚得多。所以说,毛泽东对这篇《枯树赋》那么情有独钟的原因也就在此吧。
  
  1976年是我们国家多灾多难的一年。先是吉林陨星的坠落,接着是唐山的大地震,加上周恩来和朱德的去世,那一件件事无不沉重地撞击着毛泽东的心灵。在6月间,他又经历了一次心肌梗塞。7月间,他身体刚有一点恢复,据张玉凤的回忆,毛泽东又让她找了庾信的《枯树赋》这篇大字本来,让她把这首赋从头至尾读了一遍。毛泽东紧闭着双目,体味着《枯树赋》的情景。毛泽东让她读了一遍再一遍。他一边听,一边默记着。后来毛泽东自己背诵,以那微弱而费力的发音,一字一句,富有感情地背出全赋。过了一会儿,毛泽东又让她看着书,他慢慢地再背第二遍。张玉凤说:“老人家记忆力真是惊人,他背得很好,除少数几处需偶尔提示一下句首外,均全部背诵自如了。”张玉凤讲自己对毛泽东背诵的声音和表情,过了许久,仍历历在目,让她终生难忘。
  
  《枯树赋》有那么多拗口的生僻字词,虽然我也读了许多遍,但至今还是背不下来。那么毛泽东读《枯树赋》寄托着什么感情呢?我们伟大的国家和民族几千年来那么多灾多难,但仍然得以绵延不绝,那是多少仁人志士为之牺牲奋斗的结果。特别是中国近百年来被列强欺侮的屈辱历史,毛泽东自己经历过辛亥革命失败后军阀割据的局面,第一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那时我们的国家是一个破碎的国家,也就是《枯树赋》中所说的“百围冰碎”、“千寻瓦裂”的局面啊!在这么多的苦难中,毛泽东一家有多少人为此付出了生命。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好不容易翻过身来的,特别是建国以来,我们也仍遭受过很多外强的压力和内部的矛盾,以及各种天灾人祸的侵袭,也犯过很多错误,走过很多弯路,中华民族才得以维持下来。我认为,毛泽东借助《枯树赋》在表达自己对国家民族的未来,抱有那种深重而又无穷无尽的忧虑啊,也是毛泽东那种忧国忧民的心情的表白!这些表白,在今天仍有深切的现实意义,正由于我们翻身解放,经济发展了,国际地位提高了,这一切更引起霸权主义的忌恨,更应有深远的忧患意识,并不是天下太平、万事大吉的局面,仍有大量国际国内的矛盾摆在我们面前,决不能允许“百围冰碎”、“千寻瓦裂”的局面再现。
  
  毛泽东提醒我们,“关于注释的问题,请你们过细的研究。”我们的注释工作实在太粗心大意了,没有真正领会毛泽东不赞同“移植说”的苦心孤诣,没有领会他在《枯树赋》背后那么深厚的内涵。许多事情要过了许多年以后,才体味到它的意义和价值,但这一切都已成为历史了。我们是1974年5月下旬上送《枯树赋》的。毛泽东在次年5月29日便作了批示。江青看到了毛泽东的批示后,曾将这几篇赋的注释本交给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注释组。两校的注释组写了一份材料《关于<枯树赋>、<别赋>、<恨赋>注文的问题》。认为《枯树赋》的注文有与原意不合之处,《别赋》、《恨赋》个别注释较简。1975年8月9日,江青将两校的注文材料送给毛泽东,写信说:“供参考,请批示。只此一份,印三个赋,需要注得好些。《悼李夫人赋》请留下参考,有关注文这份,请退我,最好有主席的批注。”不久,毛泽东就《枯树赋》等文章的注释问题作了正式的批文,全文如下:“此注较好。我早已不同意移植之说。上月曾告卢荻。关于注释的问题,请你们过细的研究。毛泽东,一九七五年八月。”我们是在8月下旬才看到中央的正式文件。为此,由我作口述,让上海市委写作组的王守稼执笔写了一份检讨,对我们的古文注释失误作了自我批评。这份检讨信件于9月13日经姚文元上送给毛泽东,后来也没有见到他的批示,我们为毛泽东挑选的几篇赋的标点注释的工作到此告一段落了。知道这件事的只有我们历史组少数几个人,我们要弄清究竟错在哪里,如何正确地理解毛主席帮我们改正的地方,以便在今后工作中注意。同时我们丝毫没有去批评和指责具体参加注释工作的老师,一切由我直接承担责任,也没有向他们具体传达毛主席的批示,相关文字和注释之具体失误的内容,也没有对外说,为什么?一方面其深沉而怆凉的意蕴无法言传,另一方面,免得参预注释的老师们因此而思想紧张,也为了避免在外界各种不必要的猜测,而且以后还要靠他们一起工作呢!
  
 浏览:272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17/3/20 12:33:12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朱永嘉关于鲁迅先生的纪念(收藏于2021/9/27 9:45:34
朱永嘉关于8、9月美国疫情发展的形势及其在各方面的影响(收藏于2021/9/27 9:44:54
朱永嘉塔利班逐渐走上正轨——阿富汗局势观察之二(收藏于2021/9/27 9:44:09
朱永嘉塔利班为阿富汗历史翻开新的一页——阿富汗局势观察(收藏于2021/9/27 9:43:25
朱永嘉德尔塔新冠变异毒株使美国面临新冠疫情大流行的灾难(收藏于2021/9/27 9:42:39
朱永嘉美国目前面临的债务危机(收藏于2021/9/27 9:41:41
朱永嘉德尔塔新冠变异毒株使美国面临新冠疫情大流行的灾难(收藏于2021/8/30 13:26:37
朱永嘉毛主席关于赫鲁晓夫反斯大林秘密报告的态度(收藏于2021/8/21 9:15:03
朱永嘉毛主席晚年对生离死别的情感流露(一)(收藏于2021/8/9 19:16:53
朱永嘉转载:近期惊动全网的三大政策突变,在一个闭门会上说透了背后逻辑文化纵横(收藏于2021/8/3 10:51:19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朱永嘉从毛泽东三读《晋书?刘牢之传》说一下为人的操守问题(访问14498次)
朱永嘉关于宇文泰与苏绰的对话(访问13862次)
朱永嘉金山卫与乍浦一日游(访问9514次)
朱永嘉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访问8947次)
朱永嘉在求真中求是——纪念谭其骧诞辰一百周年(下)(访问8613次)
朱永嘉读王安石诗《元日》(访问7758次)
朱永嘉释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访问7370次)
朱永嘉当年毛泽东向全党推荐枚乘的《七发》今天仍值得我们好好品味(访问6845次)
朱永嘉评《国庆六十周年前夕一位老同志的谈话》(访问6661次)
朱永嘉祭亡妻张惠娟文(访问6264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23/2/12 11:36:08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8/6 23:30:17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7/16 2:25:38
ch001558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5/15 12:10:50
ch001558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5/15 12:08:24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