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千秋家国梦__精忠报国----民族英雄岳飞纪念馆
千秋家国梦

对民族英雄岳飞的看法(二)

满族MM

  (二)伊是胡人谁是汉?
    中华民族的形成,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这个演变的过程是整个中华民族——包括汉族和现有的各少数民族以及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诸多少数民族的对抗和融合的过程。马克思《哲学的贫困》中有言:“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民族的发展也是如此,经历不断的战争、消融、分力、合并才有了今天各民族的面貌。对于中国各民族的起源和发展,我的所知仅仅是科普性质的,之所以妄言民族问题是因为我觉得某些学界人士已经到了忽视简单的科普问题的程度了——现在单就我的家乡辽宁地区的民族发展做例,说说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关系。
    如果说岳飞是否民族英雄还值得争议的话,那么我说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先祖这话没人能提出什么异议了吧?《国语》记载黄帝部落有“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结合当时原始社会末期的社会形态,可以推测这可能是二十五个氏族,结成十二胞族而结成的一个部落。炎帝部落和皇帝部落由于互婚的近亲关系,结成了部落联盟——炎帝部落姓“姜”,黄帝部落姓“姬”,这也正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大贵族姓氏,姬姓和姜姓因此可以视为后世其他姓、氏的先祖。
    在黄帝部落之后,出现了颛顼、帝喾、九黎等部落。颛顼又称高阳氏,是黄帝的孙子,也是传说中东北的始祖;帝喾(高辛氏)则是颛顼的后代。传说帝喾有四妃,生了四个儿子:一个叫帝尧,就是“五帝”之一的那个尧;一个叫帝挚;一个叫后稷,是周民族的祖先;一个叫契,是商民族的祖先。帝喾到渤海巡游,把少子厌越(即契)留在了北夷,契及其后人就住在砥石,后来才迁到商——《淮南子》说:“辽出砥石”,《水经注》也说辽水从砥石山发源,可见砥石就在今天的辽宁,所说的北夷正是今天的东北及内蒙等北方地区。由此可见,辽宁地区的各民族,应该奉契为祖先,而从契上溯,则及黄帝,这也正反映了北方地区的文化,自古就与中原地区密不可分。契是商的先祖,关于商,自古就有“玄鸟生商”的传说,商部落是把鸟当做图腾的,而1973年从沈阳新乐遗址发掘出的属于原始氏族公社时期的“太阳鸟”炭化木雕实物,正明证了辽沈地区各民族与商族的承袭关系。也曾有人类学家通过考证美洲印第安人一些部落的鸟类图腾,推测美洲印第安人的先祖是武王伐纣时期的“殷遗民”,为了躲避战祸,通过东北旧地,经今俄罗斯境内,在冬季冰封期渡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的——且不论这种结论的有理与否,东北地区是殷民旧地却是事实。周武王灭商之后,曾经封殷纣之子武庚为商后,留在商的旧地,通过他控制和管理殷人;这个“商旧地”,就是夏时所建的幽、营二州,武王将二州统称幽州,辖今西起滦河,东北至医巫闾山(北镇境内),包括辽河东面的广大地区;后来周公平定武庚和“三监”叛乱之后,重新封召公奭的长子旨为燕侯,建都蓟(北京),作为北方的屏藩,以震慑“殷顽民”。燕的统治地区很大,是周朝在北方最大的封国。解放后陆续在北京琉璃河至辽宁喀左、北票、凌源、朝阳等地发现了燕侯盂、燕王职戈等,表明当时的燕地辖从今北京至辽宁大部的地区。
    由此可见,辽宁地区的少数民族以及汉族可以一并称为是“殷顽民”的后代,但是随着周朝对燕的分封以及将殷民迁到洛邑加以监视的过程,原先的殷民和后来的周族已基本融合——事实上,如前文所述,周的祖先后稷和商的祖先契原本就是兄弟。那么我们是否能因此就称周对商的讨伐是“兄弟阋墙”呢?我们是否能因为周和商本属同族就认为他们的战争不是国对国的战争呢?
    当时在辽宁地区,还有一些名为肃慎、东胡、汇貊(HUI是三点水加一个岁字,全拼里没有)的少数民族,他们才是那个时期真正的少数民族,然而我们现在已经找不到他们的族人了,除了史书,也再不会有人提起这几个名字。肃慎族与周王朝来往密切,臣服于周,曾向周王贡献矢、弩等物。东胡是一个较大的部落联盟,包括了很多族属的大小部落,乌桓族和鲜卑族就是其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汇貊就是后来居朝鲜半岛的高句丽族的先祖。后来这些民族在长久的历史中,逐渐分化成别的民族,也与别的民族进行了融合,最终消失了。
    东北还有一支少数民族叫做山戎,“戎”其实是周朝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西北的少数民族有犬戎、西戎、姜戎等,在东北的就是山戎。姜戎从很早以前就与居住西北的周族结成联盟,通婚杂居,可以说周族本身就有很多戎族的血统。那么我们是否能像某些历史学家那样,放任我们的考据癖,说周族实际是西北少数民族,商族才是奴隶制国家的正统,周族攻打商族是少数民族对正统的华夏族的侵略?事实上当时所形成的华夏族是以周和商为核心并不断融合了其他少数民族的,虽然周和商在建国的时候是活动在中原地区的,但他们都来自“边远”地区,是原始部族的流动迁徙使人口得到流动,民族发生了变化。到了春秋时代,北方各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各族杂处通婚,逐渐融合在一起。比如晋国,就是和“戎”、“狄”杂处的,晋献公娶的美女骊姬(就是那个逼重耳去国出走的女子),就是一个“骊戎”族人。山戎在春秋时期经常掠夺燕国边地,齐桓公打起“尊王攘夷”的旗号后,于前644年率军援燕,攻打山戎。山戎首领战败,逃往孤竹国——孤竹与商同姓同族,就是伯夷、叔齐的那个国家——孤竹国王诈降,将齐军引入“辽泽瀚海”的迷谷,这时就有了著名的“老马识途”的故事,于是齐军走出迷谷,灭掉了孤竹国和山戎,把这一带送给了燕国,做为北方的屏障,从此,山戎族灭,遗民散居各地,逐渐与其他民族融合。
    随着诸侯兼并战争的不断进行,各民族之间的界限逐渐打破,春秋战国时代,中国中原地区以外的周边各族,总人数与华夏族差不多,由于战争和内迁,各族人口大量流动,在经济和文化上互相影响,终于融合在一起——河北一带的狄族、河南一带的蛮戎、渭水一带的犬戎等戎、狄民族,大部分归于晋;陕甘一带的戎狄部落和绵诸、翟原、大荔、乌氏等部落,大部分合并于秦;东部沿海一带的比如淮河流域的淮夷、山东半岛的莱夷基本都在兼并战争中为齐、鲁所并;淮夷的一部分、群舒、和南方的蛮族如“百濮”和“群蛮”都归属了楚国,也有一部分蛮族南迁,但随着后来楚国统一汉水、淮水和长江流域,这些民族最终与楚国融合在了一起;东北地区的东夷与中原接触较少,分布于辽东各地,后来演变成东胡等民族,再后来在战国时期,终于归属燕国。由是观之,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其实都是多民族国家,但我们能说西北的秦是戎族国家而西南的楚是蛮族国家吗?我们能把他们进行的争霸以及秦灭六国的战争叫做民族战争吗?
    再回头看辽宁当地的民族发展。由于东北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产力状况低下,所以当中原地区已经从奴隶制国家向封建国家转化的时候,辽宁乃至整个北方地区的大部分民族都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
    原始社会不是没有战争,而是没有阶级意义上的战争。我们所说的部落和部落之间,以及部落联盟之间的战争,严格来说是有关争夺生活资料和血亲复仇的冲突。这种战争是起到了巩固氏族的作用的,体现的是原始社会氏族部落中全体氏族成员的利益。但是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剩余财产逐渐被氏族贵族占领,阶级逐渐出现,这个时候氏族部落发动的战争是为了扩大和实现少数氏族贵族和部落首领利益的手段的;随着这个过程,战争中被俘的人被变成奴隶,奴隶制国家开始出现雏形。这个过程,在中原地区是从炎黄时期就开始的,但是在生产力发展相对落后的东北地区,则要晚得多。
    东胡族在战国时期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出现了贫富分化,有了最初的奴隶主阶级。无论是作为原始氏族部落,还是作为初期的奴隶制国家,东胡族都以掠夺侵扰的方式侵袭燕国,原始时期是为了争夺生活资料,到了奴隶制时期则是为了在战争中掠夺奴隶。
    战国时期,燕国北面面临着东胡和朝鲜侯国的威胁,东胡的侵扰成了燕国向北发展的最大阻碍。东胡本身也面临着与匈奴的抢夺生活资料的战争。前296年,燕昭王派曾在东胡做人质的大将秦开率军进攻东胡,东胡战败,退败千里,燕国的势力达到了现在朝阳、赤峰以北。此时朝鲜侯国也经常骚扰燕国的东部边界,燕昭王又派秦开东征,结果取地两千余里,直达满潘汗(鸭绿江)为界。秦开回师时,修筑襄平城(辽阳),将其作为辽东郡治的所在地。这是东北地区建筑的第一座城。从此,在燕国的势力范围内,中原人民纷纷迁入辽河流域,与当地人民杂居通婚。而退居千里之外的东胡族,于206年被匈奴所灭,东胡族中比较大的乌桓和鲜卑部落分化出来,成为了新的民族。
    到了秦汉之际,乌桓受到了匈奴的压迫和掠夺,于是常与汉军联合对抗匈奴。西汉大败匈奴以后,设“护乌桓校尉”一管,管理东北乌桓各部落。东汉时期,乌桓的社会形态开始向阶级社会发展,趁军阀割据混乱之机,经常骚扰中原地区的北部。当时盘踞河北的袁绍,对乌桓一直采取和亲政策。官渡之战,袁绍战败,其子袁尚、袁熙投奔辽西乌桓蹋顿单于,并与蹋顿一起侵扰北方,也就是曹操的后方。207年,曹操为彻底剿灭袁氏残余力量,巩固北部边防,亲自带兵远征乌桓。曹军为了麻痹敌军,放弃海滨近路,出卢龙寨,掘山塞谷达五百多里,经白檀、平罔,东指柳城(朝阳),于白狼山一战大败乌桓,斩蹋顿单于和其名王以下多人,得乌桓降众二十余万人。从这支降众中,曹操挑选精壮编成骑兵,号称“天下名骑”,此后成为曹魏集团的一支精锐劲旅。乌桓降众也逐渐随着军旅迁徙与汉族和其他民族融合,从此,乌桓族灭。
    乌桓灭族之时,东胡的另一支部落鲜卑仍生活在东北辽河以北地区,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司马懿东征辽东公孙氏时,鲜卑族慕容部随军出征,因战功入居辽西,建都棘城(锦州)。337年,慕容皝自称燕王,史称前燕,鲜卑族迅速由原始社会残余的历史阶段迈入封建社会。慕容皝和贵族们散布舆论,称柳城(朝阳)西北的龙山上有黑白二龙出现,于是将柳城改名龙城,定都于此。370年,前秦灭前燕。384年,慕容垂复国,建立后燕。后来鲜卑族拓拔部建立北魏并逐渐强大,后燕失去了长城以南领土,退保龙城。407年,汉族人冯跋建立北燕,定都龙城,又称黄龙国。北燕采取奖励农桑、减轻赋税等汉族先进政治手段,使龙城呈现一派繁荣景象。436年,北魏吞并北燕,北燕王冯弘逃奔高句丽,逃前火烧龙城,三燕故都荡然无存。而北魏终于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和北方大部,北方地区的民族大融合趋势加强。各游牧民族学会了农业技术,逐渐成为农业居民,汉族也学会了畜牧业经验,各民族互相学习,互相吸收先进经验,尤其是北魏孝文帝拓拔宏进行汉化改革,自上而下加速汉化进程,使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过程大大加快,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而在这个过程中,鲜卑族逐渐汉化,最终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东魏、西魏又被北齐、北周所代替,完全成为了汉族政权。鲜卑族慕容部中的一支吐谷浑迁居到了青海,和当地的羌族人错居,过游牧生活。后吐谷浑与隋、唐都发生过战争,唐贞观九年战败吐谷浑,立太子慕容顺为可汗,封为西平郡王,并把弘化公主嫁给他;到唐高宗时期,吐蕃贵族攻占吐谷浑的牧场,唐把吐谷浑迁往灵州,设安乐州,吐谷浑与汉族和其他民族错杂相居;再后来吐蕃攻占安乐州,吐谷浑人散居到了朔方、河东等地,逐渐和汉族融合。就这样,鲜卑族也逐渐汉化到消失。
    在昨天的帖子中,我提到了靺鞨和女真乃至满族的关系,提到了渤海国,有网友希望我解释一下为何韩国史里把渤海国作为其历史的一部分。现在就解释几句。靺鞨族的前身是前文提过的商周时期的肃慎族(北魏称其为勿吉),世代居住黑龙江到辽河一带;而高句丽世代居住在朝鲜半岛北部,公元前后进入了奴隶社会,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汇貊族的一支——请注意,居住,不等于占有,不是说黑龙江到辽河一带都是靺鞨的领地。从汉朝到西晋,高句丽都臣服于中原政权。在三燕据有辽东的时代,高句丽为取辽东,曾经先后同三燕都发生战争,但是都战败。三燕灭亡以后,高句丽趁机占有辽东,改称襄平城为辽东城。南北朝时期,高句丽同时向南朝和北朝的各个王朝进贡称臣。南北朝都封高句丽统治者为高丽王,北朝还加封高丽王为护东夷校尉。在高句丽据有辽东时,靺鞨族尚未形成奴隶制国家,而靺鞨人也有散居于朝鲜半岛和辽东地区的。我想韩国史把渤海国归入其史册大概是因为高句丽曾事实上占有辽东,与靺鞨族同居一处,杂居通婚,而且在高句丽据辽东时,处在氏族公社时期的粟末靺鞨是臣服于高句丽的,一部分杂居在辽东的靺鞨人甚至还被编入了高句丽军队,或许韩国的史学家认为今天的朝鲜族的形成也有着靺鞨人的一部分。但是正如我们不能因为形成朝鲜族的高句丽起源自我国上古北方少数民族汇貊就说朝鲜和韩国人的祖先是中国人一样,我们也不能认为粟末靺鞨人建立的渤海国属于韩国史的一部分。建立渤海国的粟末靺鞨是居住在松花江流域到辽河流域之间的,高句丽还从未曾在东北深入那么远——当时高句丽据有的辽东郡,主要是今丹东、凤城至辽阳一带。高句丽占据辽东,是在我国北方民族分裂融合时期,此时的靺鞨族和东北很多其他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少数民族一样,尚“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谁占有辽东,谁就是他们的事实上的统治者。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形成朝鲜族的高句丽曾经统治粟末靺鞨人就追本溯源地认为粟末靺鞨人建立的国家属于古代高句丽或者说现在可以归进高句丽的历史——更何况在大祚荣建国的时候,高句丽已经被唐所灭。就如同我们不能因为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曾经占有过欧洲许多地区,就认为后来在那些的土地上建立的国家属于古代中国一样。
    既然提到高句丽,就再来谈谈唐太宗对高句丽的战争。唐朝初年,高句丽权臣泉盖苏文发动政变,自任莫离支(宰相),专擅国政。他对内进行独裁高压统治,对外联合百济,侵攻新罗。一向与唐友好的新罗向唐求援,正好唐太宗一向想收复被高句丽占据的辽东,于是决心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隋炀帝时期也曾讨伐高句丽,但是由于过度征发人民而遭到反抗,最终失败。唐太宗吸取这个教训,改征兵为招募,并采取水陆并进、步步为营、逐次渐进的作战方式,亲征高句丽。唐军分陆海两路,陆路主力由李绩率军从柳城出发,海路由张亮率军从山东东莱出发。实值初冬,辽河水寒却尚未结冰,但李绩出其不意,率部渡过辽河,直抵玄菟城(抚顺);同时江夏王李道宗(文成公主父)也率军攻占新城(抚顺高尔山)。李绩和李道宗合兵南下,攻克盖牟城(沈阳陈相),既拔辽东城(辽阳)。此时,唐太宗的亲率部队也通过了二百里“辽泽迷途”,赶赴辽东前线,唐军合兵围攻白岩城(辽阳东五十里)。白岩城城池坚固,粮草充足,利于长期坚守,因此,此役打得极其惨烈。大将李思摩面中流矢,唐太宗亲为其吮血疗伤,兵将士气大振;高句丽从乌骨城(凤城)派至援兵,被唐将契苾何力截住,与之奋战,契苾何力腰部受伤,束带再战,终于获胜。而唐军在久攻不下时,下级军官薛仁贵提出“麻雀破城”之计——捉来麻雀关在笼中饿着,并把白岩城外草垛烧光,待一大风之日,命士兵放出腿上绑着纸袋的麻雀,纸袋内装有硫磺和火药,麻雀饿极,均飞到白岩城内的粮草垛上觅食;这时士兵再放出第二批麻雀,爪子上都系着香火,它们也飞到草垛上觅食,于是大火冲天而起,白岩城城主孙代音投降,城破。后唐太宗把白岩城改名为岩州。攻克岩州之后,唐军进攻安市(海城南十五里)。计划从安市东取乌骨城,渡鸭绿江,直捣平壤。高句丽将领高延寿、高惠真率15万高丽和靺鞨兵来援救安市,唐军设计将他们包围,高延寿、高惠真投降。此后寒冬已至,高句丽改变战术,不与唐军直接野战,而是坚壁清野,死守城池,数百里内断绝人烟。由于天寒粮尽,唐太宗不得不撤军,过辽泽时,道路泥泞,只得斩草填路,以车为桥,再加上天降暴雪,士兵死伤过半。此后二十年,唐与高句丽未曾交战,高句丽扔据南苏、扶余等城,连新城也被其夺回。后来高句丽权臣泉盖苏文病死,其子泉男生、泉男健、泉男产之间的争权斗争十分激烈。泉男生投靠唐朝,并自愿为唐军向导。666年,唐高宗派80高龄的老将李绩,率契苾何力、薛仁贵等征东旧将大举进攻高句丽。唐军在辽东节节胜利,扶余川中四十余城望旗披靡,唐军一举收复辽东,李绩集中各路唐军,渡过鸭绿江,围攻平壤。结果高句丽王高藏及泉男产投降,泉男健被俘。唐朝在平壤设安东都护府,由薛仁贵为第一任都护。但是,由于高丽人民的不断反抗,唐政府最终把安东都护府迁到了辽东故城,再迁至新城,管辖辽河以东至日本海的新城州、辽城州等九个都督府的广大领土。
    唐灭高句丽之后,把粟末靺鞨迁走或者遣归,之后才有了粟末靺鞨东渡辽河以及建渤海国。渤海国发展很快,领土主要在吉、黑一带,辽宁地区有鸭绿江府辖鸭绿江流域,扶余府辖辽北地区。如果韩国史学家硬要把渤海国归入韩国史,我想大概是因为渤海国曾辖管鸭绿江流域,但是难道他们没有看到渤海国的广阔疆域,还是想要借鸭绿江流域进而代表渤海国曾管辖的我国东北大部地区?
    写到这里,唐以前的我国东北少数民族的发展大体也说了个大概,把我累得够戗,其实只是讲了点皮毛。要真是讲起少数民族的发展这短短数千字如何够用?民族的发展变化是件复杂的事,汉族演化成今天的汉族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可以自己看看在汉族的演化中吸收消融了多少个古代的少数民族,从黄帝时期的华夏族到大唐盛世时期的汉族根本已经是不可同日而语了,而从岳飞那个时代到我们今天的汉族也同样有着巨大的变化。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在东北发展的这些少数民族,有的后来建立了政权,一度兴盛;有的分化消亡,融合成新的民族;有的民族如高句丽甚至发展到了国外,各族跟当初都有着很大的改变——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民族也是,统一的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只不过用了数百年的时间,我们无力去推测和臆断再过数百年中国的境内还有哪些民族、世界上的民族将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就如我们无从推测和判断尼安德特人是什么民族而金牛山人又是什么民族一样。我们所能把握的,也只有今天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现状,我们动辄就说历史上某某人物“有着其阶级局限性”,殊不知我们自己也正是有这个我们所在这个时代的局限性的。后世人看我们将会怎么看我们无从知晓,我们只能诚实地看待已经发生过的事实而已。既然汉族是融合了那么多民族而成的,汉族的英雄为什么不能称其为民族英雄呢?这实际上是在推翻旧史学观中的华夷之争的同时给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重新划上了深深的鸿沟。
    就算是真要辨别“华”、“夷”,也不能仅仅以一个辽宋夏金元时期或者是清朝来追溯。要刨根就刨到底——既然东北各族都是商的祖先契的后代,是商的遗民,那么理当是正宗的中原王朝的正统,那么以后在东北兴起的各族对汉族政权的侵袭是不是应该叫做“复国”呢?就算是汉族政权,难道就“一定”、“纯粹”是汉族人建立的?比如秦朝,现在我们是否认为它是汉族政权?实际上秦处西戎地区,跟戎族通婚,至少是一半的少数民族;还有汉朝,刘邦自沛起家,是江苏人,但是他被封汉王时所在的“汉”是巴蜀、汉中一带,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那么他的手下部众怎么会都是中原汉人?还有唐朝,李家是“陇西成纪人”,就在现在的甘肃省内,李渊祖父李虎是鲜卑政权西魏的“八柱国”之一,是标准的“胡人”!那么唐朝是不是也应该算少数民族政权?还有宋朝,赵匡胤是涿州人,也就是现在的河北涿县,当时的中国北方是五代时期,正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有三个是少数民族政权——后唐、后晋和后汉,赵匡胤父赵弘殷恰好就是这三个朝代时期的人,而且还是军官,我们为什么要说他一定是汉族?还用再说下去吗?岳飞是南宋人,连赵匡胤都不一定是汉族,难道岳飞的抗金就只局限于抗击少数民族政权?我们把岳飞尊称为民族英雄,是因为他的英雄气概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反抗侵略和压迫的精神;岳飞抗金之所以广受尊重不在于他反抗的是少数民族政权而在于他反抗的是压迫和暴政——金国政权由于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时期,带有大量奴隶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他们发动战争就是为了掠夺财物和奴隶,他们用落后的奴隶制度来统治我国北方高度封建化的城乡居民,给经济和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破坏,也给北方广大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无论这个制造灾难的政权是谁,无论是哪一族的人发动这样的战争,都必然遭致包括本国人民在内的各族人民的反抗。要不然为什么完颜雍的政变会那么轻易地取得成功?还不是因为有了包括女真族在内的各族人民对海陵王穷兵黩武的行径的反抗。如此说来,岳飞的崇高不在于他是哪一族的人,也不在于他反抗的是哪一族的人,而在于他为国为民反抗侵略的精神。
    如今的汉族是融合了历史上那么多少数民族而形成的,可以说汉族追认的祖先也是许多少数民族的祖先,那么汉族的民族英雄为什么不能同时做为今天的各少数民族的民族英雄?本身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就是同祖同宗,密不可分,汉族之所以叫汉族,是因为历史上的大汉朝有着很大的影响,今天汉族人口在全国人口所占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口都是由历史上各民族的涓涓细流汇集而成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有唐太宗那种“兼包藩汉、一视同仁”的胸襟和气度而去承认岳飞是今天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不是有那句话吗“地球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心灵”,比天空还广阔的心灵,何至容不了一个汉族人民族英雄的称号?各少数民族同胞难道就真的像学术家们所想的那么狭隘?
  
 浏览:2200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6/7/14 20:26:49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岳飞武穆文集(十) (收藏于2014/10/9 15:38:32
岳飞武穆文集(九) (收藏于2014/10/9 15:38:31
岳飞武穆文集(八) (收藏于2014/10/9 15:38:31
岳飞武穆文集(七) (收藏于2014/10/9 15:38:31
岳飞武穆文集(六) (收藏于2014/10/9 15:38:31
岳飞武穆文集(五) (收藏于2014/10/9 15:38:31
岳飞武穆文集(四) (收藏于2014/10/9 15:38:31
岳飞武穆文集(三) (收藏于2014/10/9 15:38:31
岳飞武穆文集(二) (收藏于2014/10/9 15:38:29
岳飞武穆文集(一) (收藏于2014/10/9 15:38:25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资料岳飞诗词十六首(访问23058次)
资料杭州西湖岳庙岳坟对联小观(访问7500次)
资料教育部明确剥夺岳飞“民族英雄”称号(访问7467次)
资料“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另解(访问7328次)
资料岳坟前对联集锦(访问7301次)
资料公元861年以来的凭吊岳飞诗词(访问6987次)
资料教育部地址及电话(访问6582次)
江苏考生2002年高考满分作文:《小重山》后的选择(访问6388次)
资料战棋游戏《岳飞全传》0-27关下载试玩推出(访问5386次)
资料毛泽东与《满江红》(访问4315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闫茂林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5/28 6:17:53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5/10 17:48:48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6/9/13 10:55:37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6/5/13 18:41:54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5/2/13 14:50:14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千秋家国梦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