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烈火红岩__江姐及彭咏梧烈士纪念馆
烈火红岩
31493号馆文选__遗文及史实回忆

生活中的江竹筠

何理立

  (未经本馆允许,请勿转载此文)
  
  江姐,这是一个在六七十年代几乎家喻户晓的名字。小说《红岩》、歌剧《江姐》、电影《烈火中永生》为人们塑造了一位大义凛然、英勇不屈、慷慨就义的巾帼英雄形象。一时间,不知感动了多少人。今天的年轻人还知道江姐吗?江姐作为一个英雄,人们熟悉、了解她,那么她的生活、她的成长又是怎样的呢?
  
  一、童年
  
  江姐,本名江竹筠,1920年出生于四川自流并一个破落的家庭。她的父亲游手好闲、甘于没落,母亲却是一位十分好强的女子。她不愿儿女在周围人们的鄙视中生活,于是携带一双儿女来到重庆,投奔自己的哥哥,希望自立,能用自己的双手抚养儿女成人。然而都市生活大不易,无田可耕,做工又没有机会和技能,辗转求人,总算在一家织袜厂找到了工作。只是低廉的工资收入无法养活母子三人,为了让弟弟读书,年仅9岁的江竹筠随母亲一起到袜厂做童工。身材矮小的江竹筠够不着织机,只能坐在一个特制的木凳上进行操作。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阴冷的厂房内终日不见阳光。恶劣的工作环境,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从小就锻炼了江竹筠坚忍顽强、吃苦耐劳的品德。
  
  江竹筠的弟弟当时只有7岁,白天只能被反锁在房间内,由于营养不良加上缺乏阳光、活动,因而一直体弱多病。江妈妈既心疼做工的女儿,也心疼生病的儿子,于是向厂里提出让女儿歇工,好回家照料弟弟,自己可以一个人多干一些,可是厂里不答应。因为江妈妈本人生性耿直,好打抱不平,早就是厂里的眼中钉,只是因为江竹筠拿的是童工钱,干的是大人活,因此才容忍了江妈妈;现在小的要走,厂里当然不同意,提出要么双工留下,要么双工开除。江妈妈一咬牙,硬是辞了袜厂的工作,再想别的办法。
  
  无工可做,江竹筠暂时寄居到舅舅家。恰好舅妈刚刚生了个儿子,因此江妈妈提出给嫂子当保姆,不要工钱,条件是把江竹筠姐弟二人送去读书。那一年,江竹筠11岁。
  
  江竹筠虽然11岁才开始读书,但她有一股勤奋向上的精神,她知道自己读书得来不易,因此十分努力。进校后,连升三级,历次测验都是年级第一名,因而受到了教师们的嘉许。因同时都是连升三级,我与江竹筠就特别亲近,从小学时起,开始了我们长达14年的革命友谊。
  
  二、启蒙
  
  30年代初的中国,新旧思想、东西方文化此起彼伏,各种思潮对青年人的影响都很大。我们所在学校是重庆一所私办的福利小学,有不少教师是师范毕业生。这些20多岁的青年人的热情、正直给了我和江竹筠很大影响,他们拥有的一些新书,也是我和江竹筠接受新思想、新文化的重要渠道。这些书,使我们大开了眼界,才知道外面的世界原来是如此的丰富多彩。从希腊神话到《七侠五义》,从《狂人日记》到《少年漂泊者》……江竹筠是个个性很强的女孩子,冰心的《寄小读者》她并不喜欢,认为这种生活、这种感觉离现实生活太遥远。鲁迅的《狂人日记》,却又看不大懂。真正吸引她的是“创造社”成员的那些描写乌托邦社会的文章,因为这些正好符合少年人充满幻想、渴望创造业绩的幼稚心态。
  
  30年代初,党在川陕边区力量比较强大,也比较活跃。封建军阀一方面加紧军事围剿,一方面又大肆污蔑共产党,进行愚民宣传。学校也不例外,个别教师提起共产党来就是杀人放火,共产共妻,恨不得将共产党全说成是红眉毛绿眼睛。这类宣传,反而引起了我们对共产党的好奇。私下里我们也曾偷偷地询问过一些平素比较接近的教员,但这些教员很少正面回答问题,尤其是我们的级任丁尧夫一再要求我们要好好读书,学好本领,将来为民众谋福利。并偷偷地借一些禁书给我们看。一本《囚徒的呐喊》对我们的影响十分大。书中的人物都是一些平凡的小人物,他们要求生存,追逐光明,如果说这样的人就是共产党的话,那么共产党就不是什么可怕的人,不是坏人。
  
  就在我们思想逐渐成熟、人生观逐步树立、对共产党的认识从迷惑、好奇到同情的时候,一件突发事件。奠定了江竹筠对党的认识,对她以后走上革命道路起到了决定作用。
  
  1935年春天一个深夜.我们的级任老师被国民党别动队抓走了,罪名是共产党。第二天消息传开,整个学校都震动了。老师,是知识的传播音,是十分受人尊敬的。特别是这位年轻的级任老师,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总是适时地向学生们传播新的思想,让我们摆脱蒙昧,认识自己、了解社会。他不仅是学校公认的优秀教师,也曾是一些高年级同学(包括江竹筠)心灵深处的崇拜偶像。如果说,在这之前,江竹筠和我还曾怀有少年人的幻想,憧憬着将来做一个音乐家、诗人,以精神之美来唤醒民众,或是做—名工程师,希望科学救国的话,老师的被捕,仿佛在突然间使我们成熟了。伤痛之余,我们下了决心,做人要做这样的人!要学老师的样,做一个共产党人。但是,共产党在哪里呢?它能接纳我们这样十几岁的少女吗?
  
  1936年,带着青春的迷茫,带着人生的苦恼,江竹筠和我小学毕业了。
  
  三、斗士
  
  1936年秋,江竹筠和我—起考上南岸中学。由于是寄居舅舅家,她的生活环境很差,舅妈经常发脾气骂人。—次江竹筠刚坐到饭桌旁,舅妈就找碴儿骂开了。平素忍耐的江竹筠实在忍受不了,放下碗筷就走了。舅舅也看不下去了,于是想办法找了一间房让江妈妈和江竹筠姐弟搬出去住,又给了一点点钱,让江妈妈摆小摊来维持生活。此时的江竹筠,既要上学、做家务,还要帮助妈妈照顾生意。舅舅时常有一些合同、文书类的东西需要起草、誊写,这些事也都归她负责。但她仍然保持了勤奋学习的习惯,始终是全年级、全校最好的学生,年年领取奖学金。
  
  此时的江竹筠,对于自己生活的这个社会,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她通过自己一家的遭遇,已经明白,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一个母亲的问题,而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妇女解放的问题。当时社会上的知识女性流行一句话:“要做斗士,不做装饰。”江竹筠十分赞同这个观点。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了。全国各地的青年人大都拥护共产党所提出的共同抗日的主张。要求民族的生存和利益,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此时步入青年时期的江竹筠,真是又兴奋,又着急。兴奋的是,共产党提出的主张反映了广大青年的心声,可见选择走共产党指引的路并没有错;着急的是延安离四川那么遥远。共产党到底在哪里呢?
  
  共产党其实就在身边。当时,四川的地下党十分活跃,通过骨干力量、进步青年,组织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抗日民主爱国运动。各个大中学校里,出壁报、演话剧,学生运动搞得热火朝天。特别是长沙大火之后,广大青年学生更是义愤填膺,谁也安不下心来读书。江竹筠和我也不例外,满怀激情,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这些运动之中。
  
  1939年,我去铜梁上学,江竹筠以同等学力考入中国公学,并在那里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从她夏天写给我的一封信中,可以明显地看到她充满激情和理想。她问我,是否还记得小学时被捕的丁老师,是否还记得当年共同憧憬的理想,对今后的人生道路有什么想法等等。出于纪律约束,她没有透露自己入党的消息,但字里行间洋溢的喜悦,足以使当时也刚刚入党的我坚信她已找到了寻觅多年的党,已经开始走上了一条斗士的道路。
  
  1941年,我们又走到了一起。我们一起考入当时由黄炎培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作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江竹筠既很好地隐瞒了自己的身份,又巧妙地在学校展开了工作。她经常利用提问的形式,摆出问题让同学们去思考,去面对现实。由于江竹筠为人谦和,功课又好,总是年级的前三名,因此在学生中威信很高,良好的形象对于她的宣传工作有着很大的帮助。
  
  l941年,轰动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后,由于国民党的封锁,重庆各大报均未报道事实真相。周恩来同志愤而题写了“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为此,《新华日报》的发行也受到了国民党当局的百般阻挠。为了让学校的广大师生了解事变真相,我们接受了散发传单的任务。传单的内容是十八集团军的声明和宋庆龄等三人的声明。夜深人静之时,我们悄悄地溜出寝室,将传单一一码放在各个教室门口。为了怕夜间风大,细心的江竹筠白天就嘱我捡一些石块,此刻压在传单上。第二天,全校哗然,事变的真相引起很大反响,连一些平素不过问政治、甚至倾向于国民党当局的同学,都纷纷指责国民党“不打日本鬼,专害自己人”的倒行逆施。
  
  1941年底,江竹筠从中华职校毕业,作为优等生被推荐到妇女指导委员会工作。这个委员会的主席是宋庆龄,而实际上担负领导责任的则是邓颖超。可以说,这里也是抗战时期我党在大后方的—个重要基地。江竹筠在这里工作到1942年,此时随着“皖南事变”后国共两党的关系日益紧张,重庆的形势也不断恶化,江竹筠就离开了妇女指导委员会,去做通联工作。
  
  l944年,为了占领大学校园,组织上派给江竹筠一个艰巨的任务;考上川大,去做大学生的工作。为此,江竹筠重新拾起了中学课本,日以继夜,废寝忘食。两个月后,终于考上川大。对于童工出身、11岁才开始上学读书、仅上过高中一年级、考大学时已24岁的江竹筠来说,这真不容易啊!要知道在解放前,女孩子20岁左右就要结婚生子的,江竹筠24岁才去上大学,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啊!
  
  四、战士
  
  出于革命工作需要,从1943年起,重庆地下党组织派江竹筠做通联工作。为了掩护身份,只能是一男一女两位同志假扮夫妻。虽是出于工作需要,但纪律是很严的,到了晚上,都是各睡各的。当时这样的假夫妻并不少见,由此而生发出真正的感情而最终结合的也不止一对。
  
  和江竹筠配合工作的男同志叫彭永梧,是重庆市委委员,四川云阳人。表面身份是银行里的职员,家里实际上就是党的工作据点,由于两个人工作上配合默契,互相也很尊敬、爱慕,因此,经组织上批准,他们于1945年结婚,成为真正的革命夫妻。
  
  作为银行中级职员的太太,江竹筠必须在穿着上符合身份,一身派立斯的旗袍,十分神气的。但是由于工作关系,她整天在外面跑,到了吃饭就成问题了。由于工作性质要求绝对保密,家里是不能雇保姆的,江竹筠又没时间自己做饭吃,因此只能在外面吃。可是她的穿着打扮又不允许她进小饭馆,真进大莱馆她又舍不得。要知道,地下党的经费十分紧张,老彭的工资就有相当一部分是作为活动经费的。当时我在三联书店工作,她就经常到书店来找我。三联书店也是我党在重庆的一个重要据点,在此工作的除了革命同志,就是进步青年,只是因为组织关系不是一条线的,所以尽管大家都知道对方是为党工作的,但心照不宣。她一到书店来,就大喊饿死了、渴死了,书店的同志一看到她来.就赶快去给她买烧饼,她就着开水,就是一顿饭。她就是这样严格地要求自己,为革命事业贡献每一份力量。
  
  江竹筠有个儿子,叫彭云。当初生彭云时,为考虑今后党的工作需要,她向医生争取做了绝育手术,这在当时是十分鲜见的。因此彭云是江竹筠的独生子。这个儿子对江竹筠实在是太珍贵了。然而由于工作需要,江竹筠无法养育他。通联工作需要她整日奔波,工作性质又不允许她请保姆,只好委托自己的同志帮忙照料。当时正好有一位女同志要到郊区小学去教书,就假托是自己的孩子,将彭云带去照料。江竹筠自然十分思念儿子,但不能前去看望,怕被人从相貌上认出是亲生母亲,惹出不必要的麻烦。也曾考虑过孩子由我代为抚养,可是因为我丈夫已被国民党逮捕入狱,我们的行动也遭国民党监视,所以只能让别的同志将小云带走。
  
  1947年11月,那位在乡村小学当教师的女同志被解聘了。她另找了个家庭教师的工作,但已不可能将小云带在身边了。为了能让江竹筠和老彭安心工作,我向党组织提出设法自己办个托儿所,可以方便许多同志。在托儿所办成之前,小云先放到当时的《挺进报》编者蒋一苇同志家中。当时蒋一苇同志的妻子陈曦同志未参加外面的工作,自己也有两个孩子,加上一个不显眼,而且是自己同志,比较放心。
  
  我记得很清楚,那一年的11月18日,彭永梧、江竹筠奉命调到川东搞武装斗争,行前来向我告别。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到彭永梧。
  
  他们夫妇二人走后不久,江竹筠回过一次重庆,主要是来搞药品的。加上当时农村根据地人手不够,又通过地下党带了几个同志下去。此番返渝,行色匆匆,未能去探望她的云儿。
  
  我最后一次见到江竹筠,是1948年的春节前。除夕那天,江竹筠从川东再次返渝,住在我家。她一反往日乐观的态度,情绪较压抑。晚上,她悄悄问我:“理立,你说两三岁的孩子能记得父母吗?”我很奇怪,便对她说;“你在想什么?革命很快就会胜利了,那时你们住在一起不就熟悉了吗?”我嘱她次日一定要去看看云儿。为避免特务盯梢,我不能与她同去,只是告诉了她蒋一苇家的地址。
  
  正月初一的下午,陈曦同志来我家,颇为不满地告诉我,今天过年,她要去走亲戚,实在不方便带小云同去,就留他在家。谁知回家后,听母亲说,江竹筠来过了,和小云抱头痛哭。她说:过年走亲戚只能带自己的孩子呀。我没能带小云出门,江竹筠是否以为我歧视她家小云呀?我听了后一再向陈曦同志道歉,表示江竹筠决非心胸狭隘之人,这里面一定有其他原因。
  
  但此事让我十分生气。当时形势那么困难,找个安全可靠的地方安置小云十分不易,怎么可以如此挑剔?晚上江竹筠回来,我就责问她:“你下川东才两个多月,就说条件艰苦,也不会变化这么大。今天是过年,跑到人家去哭哭啼啼,影响多不好啊!”江竹筠听了,半天没说话,我一生气,就转过身去睡,不再理睬她。过了一阵,她用手轻轻拍拍我的背,抽泣着告诉我:“理立呀!因为秋元(我的丈夫)现在关在什么地方谁也不知道,生死未卜,所以我没有告诉你。老彭他,他已经牺牲了啊!你说,我看到云儿怎么能不伤心啊!”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忙问她是否亲眼所见。她说虽未亲眼见到,但组织上已正式通知她了。此次回重庆,就是汇报此事的。我和老彭分别不过才两个多月,他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谁知他已为党的事业捐躯,从此天人永隔;再想到自己身陷魔窟的丈夫,至今下落不明,怎禁得住悲从中来,不由得我们二人抱头痛哭。40多年过去了,然而那个寒冷的冬夜、凄惨的春节至今仍历历在目。
  
  老彭牺牲后,组织上曾考虑调江竹筠回重庆工作,因为大城市比较易于隐蔽。但江竹筠表示,这条线上的关系只有她熟悉。而且老彭牺牲了,未竟的事业她理应承当。组织上认为她去川东工作危险太大,然而江竹筠苦苦请求,一再表示,应该从工作利益而不是个人安危来考虑问题。她表示,从入党的那天起,就已做好了为革命事业献身的思想准备。就这样,江竹筠义无反顾地又踏上了革命征途。从此,我们再也没有见过面。
  
  1948年春天,由于《挺进报》事件引发的叛徒告密,重庆地下党遭到严重破坏。得到党组织的通知后,我连夜撤退,告别了生我养我的山城重庆。
  
  1949年7月,有同志去重庆开展工作,我曾嘱他去找江竹筠,但却毫无音讯。年底,我收到了从重庆寄来的《新华日报》,看到了渣滓洞大屠杀的报导,始知我的江姐已经在那里英勇就义,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她献出了自己年仅29岁的年轻生命。
  
  五、后人
  
  1949年8月26日,即在江竹筠牺牲前的70多天,身陷囹圄的江竹筠已经预感到了自己将以身殉革命的时刻临近了,因此,她托人从狱中给谭竹安写了一封信:“……假如不幸的话,云儿就送给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
  
  “……孩子不要娇养,粗服淡饭足矣……”
  
  说起谭竹安,还有这样一段小插曲。
  
  谭竹安当时是我们地下党的外围群众,他的姐姐就是彭永梧的第一个妻子。他当时虽然拥护共产党,但对彭永梧和江竹筠却心存芥蒂。一次他去找江竹筠接头联系土作,正在搞通联工作的江竹筠十分热情地接待了这位年轻的大学生。谭竹安并不知道这位温和的大姐姐就是江竹筠,他十分佩服面前这位年轻的女共产党的干练、热情和无私的品德,禁不住把心底的话倒出来。他说:“我知道共产党都是为百姓谋福利的,都是好人,可也有人不怎么样,比方说我的姐夫彭永梧……”江竹筠面带微笑地听完了谭竹安的倾诉,轻轻地说:“我就是江竹筠。”谭竹安惊愕万分,这与他心目中夺走他姐夫的女人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江竹筠接着向谭竹安介绍了地下工作的复杂性、艰苦性和特殊性,请他理解她和老彭从同志、战友到夫妻的感情历程。江竹筠伟大的人格力量,终于化解了谭竹安心中的怨恨。随着与江竹筠接触的日益增多,谭竹安日益坚定了自己对共产党的信任和祟敬,他不仅成为江竹筠十分信赖的弟弟,也终于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人。解放后,正是谭竹安的姐姐、彭永梧的第一个妻子谭妈妈,抚养彭云成长,彭云一直称呼他们姐弟二人为“妈妈”、“舅舅”。
  
  40多年过去了.当年小云儿今在何方?
  
  解放后,彭云作为烈士彭永梧、烈士江竹筠之子,一直受到国家的抚养。他在重庆读完高中,1965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1970年,毕业分配在沈阳工作。1977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79年,考上我国首批公派赴美留学生。由于他的党员身分,赴美之事受到美国一些不友好人士的阻挠,延到1980年才成行。先到底持律,后又到华盛顿马里兰大学。1984年获硕士学位,1986年获博士学位,1988年拿到博士后归国,被中科院计算机所聘为副研究员。随后,又受美国和德国方面邀请,赴美专门编纂计算机方面的专著。
  
  彭云的妻子易小冶,是彭云在哈军工的同学,亦是名门之后,她的外公就是杨开慧的舅舅。他们于1976年结婚,易小冶毕业后分配到北京空军工作,转业后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工作,1984年赴美攻读社会学硕士,1988年归国后,回大百科工作,后再度赴美攻读博士。
  
  他们的儿子彭壮壮,原是北京22中数学班的学生,初中毕业时,受到了北大附中、清华附中、北京四中等名校的邀请,1990年赴美。由于数学成绩优异,1991年即入围美国西屋奖。该奖号称“少年诺贝尔”,入围者全美仅40人,华裔共7位,其中大陆赴美者仅壮壮一人。1993年,彭壮壮顺利考入哈佛大学数学系。
  
  彭云一家虽然现在美国,但他多次表示,待易小冶拿到博士学位后,他将启程回国,遵照妈妈的遗言:“以建设新中国为志”。
  
  作者简介:何理立女1922年生于重庆,1938年入党在重庆从事地下工作,解放后一直在北京外文书店工作任党总支书记,l982年离休。
  
  
  
原文1994年 发表于《传记文学》1994年第6期  浏览:6215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5/3/10 4:32:54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苏日朗怀念江姐(收藏于2008/7/5 0:15:45
庄鸿雁《红岩》中江姐的后代(收藏于2006/3/23 6:21:02
雨歌《江姐》的故事(收藏于2006/3/23 6:02:09
杨韵贤口述,魏光武、李旭东整理忆江姐(收藏于2005/9/12 5:02:08
钟子《釜溪感旧录》乡贤九记·江竹筠(收藏于2005/9/11 6:57:29
何理立生活中的江竹筠(收藏于2005/3/10 4:32:54
醉舟寂寞烈士陵(收藏于2005/1/4 17:23:04
作者不详一个老军人的尘封往事(收藏于2004/12/2 12:50:25
作者不详江姐之子的另一位母亲(收藏于2004/12/2 11:40:15
小美小路--献给五十五年前牺牲在电台岚垭的烈士(收藏于2004/11/14 2:22:01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卢光特 谭重威《江竹筠传》--(二十三)酷刑是太小的考验(访问29528次)
--有关舞剧《红梅赞》及主演李青的一些媒体报道(访问14932次)
丁少颖<<红岩恋>>--江姐家传--第二十一章 监牢考验得了谁(访问13657次)
盛国玉口述从渣滓洞死里逃生(访问12264次)
作者不详重庆渣滓洞大揭密—近访当年渣滓洞秘密信使黄茂才老人(访问12042次)
庄鸿雁《红岩》中江姐的后代(访问11075次)
曾紫霞战斗在女牢(下)(访问10347次)
杜之祥《江竹筠传》--附件:1948年万县地下党的被破坏和江竹筠等被捕的经过(访问9898次)
章轲 黄先钢长篇纪实小说《红岩魂》--第十一章(访问9436次)
曾紫霞战斗在女牢(上)(访问8641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8/10/14 17:16:37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5/7/21 21:10:31
爱三儿文选评论(评论于2015/7/9 21:10:29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5/5/2 13:47:43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5/2/3 18:02:48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烈火红岩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