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张惠娟纪念馆

从林彪读史的故事说起——四轮与三足的对话之二(下)

朱永嘉

  郑重:今天我们谈《宋书·范晔传》,请你先讲讲范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还要说明毛泽东要林彪读这篇传有何深意。
  
  朱永嘉:关于范晔这个人我可以把他交代清楚,但是仅仅读这篇传是不够的,还得看相关人物的传记,还要读《资治通鉴》关于范晔事件的记载。林彪虽然也读过《资治通鉴》,但他是没有耐心仔细读完的,也不会读《宋书·范晔传》后再去翻阅《通鉴》的相关记载。从林彪日后的行事看,他既没有读懂《范晔传》,也未必懂得毛泽东所以要他读这篇传记的深意。
  
  郑重:范晔是《后汉书》的作者,知识分子,很有学问,怎么会卷入宫廷斗争的漩涡中去了,最后被砍了脑袋。
  
  朱永嘉:范晔是南朝刘宋时代的人物,字蔚宗,顺阳人,车骑将军范泰少子。根据史书记载可以知道他身材比较矮小,长不满七尺,肥胖,脸偏黑,秃眉须,善弹琵琶,善唱新曲。史称其少年好学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物。宋文帝刘义隆是宋高祖第三个儿子,刘义康是第四个儿子,封于彭城王,范晔在刘裕执政时曾为相国掾,后任彭城王义康之冠军参军。范晔在生活上不拘小节,彭城太妃薨,范晔参加葬礼时与人夜中酣饮,听挽歌为乐,因此被贬谪为宣城太守。他因为不得志,于是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今廿四史中的《后汉书》即其所作。
  
  郑重:《宋书·范晔传》记载,范晔在刘义康那里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看来也是运厄而去著书立说的人物。
  
  朱永嘉:是的,这个人有一点孤芳自赏,比较傲慢,宋文帝知道他善弹琵琶,暗示想听他的弹奏,但他假装不知道,不肯弹奏。“上尝宴饮欢适,谓晔曰:‘我欲歌,卿可弹。’晔乃奉旨。上歌既毕,晔亦止弦。”南北朝时,君王都喜好音乐歌唱,北朝诸君亦有善舞者。范晔累任刘义康府佐,见待素厚,宋文帝晚年,健康欠佳,由刘义康总览朝政。《资治通鉴》在宋文帝元嘉十七年(公元440年)记载:
  
  上羸疾积年,心劳辄发,屡至危殆;义康尽心营奉,药食非口所亲尝不进,或连夕不寐,内外众事皆专决施行。性好吏职,纠剔文案,莫不精尽。上由是多委以事,凡所陈奏,入无不可;方伯以下,并令义康选用,生杀大事,或以录命断之。势倾远近,朝野辐凑,每旦府门常有车数百乘,义康倾身引接,未尝懈倦。复能强记,耳目所经,终身不忘;好于稠人广席,标题所忆以示聪明。士之干练者,多被意遇。……然素无学术,不识大体,朝士有才用者皆引入己府,府僚无施及忤旨者乃斥为台官。自谓兄弟至亲,不复存君臣形迹,率心而行,曾无猜防。私置僮六千余人,不以言台,四方献馈,皆以上品荐义康,而以次者供御。
  
  这样一来,刘义康的实际地位超越了宋文帝,在这种情况下,兄弟之间也难以相容。
  
  郑重:《宋书·范晔传》称:“晔既有逆谋,欲探时旨,乃言于上”,表明他在宋文帝面前说了刘义康的坏话。
  
  朱永嘉: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矛盾既然摆着,那么臣僚们的争宠自然会利用这个矛盾。《通鉴》记载:“领军刘湛与仆射殷景仁有隙,湛欲倚义康之重以倾之。”那么殷景仁怎么办呢?《通鉴》称:“殷景仁密言于上曰:‘相王权重,非社稷计,宜少加裁抑。’上阴然之。”那就是挑起文帝与彭城王刘义康之间的矛盾,倒彭城王刘义康以打压刘湛的气势。那么刘湛又是怎么一个人物呢?刘湛字弘仁,南阳人,他是彭城王刘义康的长史,长期以来为刘义康所信用。殷景仁与刘湛当时俱被朝廷重用,二人为了争夺权势而发生矛盾,殷景仁专管宋文帝之内任,而刘湛欲借义康之力排斥殷景仁,这样便挑起宋文帝与刘义康之间的矛盾。《宋书·刘湛传》称:
  
  义康擅势专朝,威倾内外,湛愈推崇之,无复人臣之礼,上稍不能平。湛初入 朝,委任甚重,日夕引接,恩礼绸缪。善论治道,并谙前世故事,叙致铨理,听者忘疲。……及至晚节,驱煽义康,凌轹朝廷,上意虽内离,而接遇不改。
  
  刘湛晚年,宋文帝已讨厌他了,我当年在狱中读此传时,曾在天头批注:
  
  趋炎附势,历来没有好结果。刘湛败于附义康,即使兄弟手足,处于这种地位和相互关系,亦难免产生嫌隙,一旦矛盾尖锐了,就拿他们这些附炎之徒作替罪羊,不亦悲夫!
  
  郑重:你在狱中读史,写了这样的感言,也是古为今用,表达了你别有一番心情。
  
  朱永嘉:范晔在宋文帝与刘义康之间的矛盾的态度,也是在摇摆,看风色,搞投机,结果反送了卿卿性命。
  
  郑重:请你详细讲一讲,要把来龙去脉说清楚,你是怎样理解毛泽东要林彪读《范晔传》的意义的。
  
  朱永嘉:宋文帝与刘义康的矛盾,在元嘉十七年(公元440年)十月已爆发了,结果是拿刘湛开刀,这件事《通鉴》有记载,其云:
  
  上以司徒彭城王义康嫌隙已著,将成祸乱。冬,十月,戊申,收刘湛付廷尉,下诏暴其罪恶,就狱诛之,并诛其子黯、亮、俨及其党刘斌、刘敬文、孔胤秀等八人;徙尚书库部郎何默子等五人于广州,因大赦。……义康上表逊位,诏以义康为江州刺史,侍中、大将军如故,出镇豫章(即江州,今江西之九江)。
  
  实际上背后帮宋文帝操作这件事的是殷景仁,《通鉴》称:
  
  初,殷景仁卧疾五年,虽不见上,而密函去来,日以十数,朝政大小,必以咨之;影迹周密,莫有窥其际者。收湛之日,景仁使拂拭衣冠,左右皆不晓其意。其夜,上出华林园延贤堂,召景仁。景仁犹称脚疾,以小床舆就坐;诛讨处分,一皆委之。
  
  郑重:宫廷密谋的斗争,都是如此不动声色,使刘义康措手不及,没有回手的余地,你说说这场斗争和范晔的关系。
  
  朱永嘉:刘义康迁豫章以后,心理上总还有一些不平衡,亦还有一些人为刘义康抱不平。《通鉴》记载,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十一月间,当时有一个鲁国的孔熙先,或许还是孔子的后代,此人博学文史,兼通术数,有纵横才志,不为人知,愤愤不得意,其父孔默之曾任广州刺史,以赃获罪,刘义康救解得免。及义康迁豫章,熙先密怀报效,且以天文图谶,帝当以非道晏驾,由骨肉相残,江州应出天子。那时范晔亦不甚得志,孔熙先欲引其为同谋,而熙先素不为晔所重,太子舍人谢综是范晔之甥,熙先倾身事之,谢综引熙先与范晔相识,而谢综当时是刘义康的记室参军,随镇豫章。《宋书·范晔传》载:“综(自豫章)还,申义康意于晔,求解晚隙,复敦往好。”《通鉴》载孔熙先游说范晔共同逆谋之事:
  
  熙先乃从容说晔曰:“大将军英断聪敏,人神攸属,失职南垂,天下愤怨。小人受先君遗命,以死报大将军之德。顷人情骚动,天文舛错,此所谓时运之至,不可推移者也。若顺天人之心,结英豪之士,表里相应,发于肘腋,然后诛除异我,崇奉明圣,号令天下,谁敢不从!小人请以七尺之躯,三寸之舌,立功立事而归诸君子,太人以为何如?”晔甚愕然。
  
  范晔怎么办呢?《宋书·范晔传》称:
  
  晔既有逆谋,欲探时旨,乃言于上曰:“臣历观前史二汉故事,诸蕃王政以訞诅幸灾,便正大逆之罚。况义康奸心衅迹,彰著遐迩,而至今无恙,臣窃惑焉。 且大梗常存,将重阶乱,骨肉之际,人所难言。臣受恩深重,故冒犯披露。”上不纳。
  
  郑重:范晔到宋文帝面前去探听消息,观察文帝对刘义康的态度,宋文帝不动声色,于是范晔感到有机可乘。这就是当皇帝的厉害,不动声色,让臣子们去谋,猜对了就可以讨皇帝的欢喜,猜错了轻则发配,重则沙头。
  
  朱永嘉:是的,范晔忘了前些年刘湛的前车之鉴,认为宋文帝身体不行,一旦驾崩,天下还不是刘义康的,于是便卷入这场密谋宫廷政变的漩涡之中。最终徐湛之向宋文帝上表告发了他们之间的密谋,孔熙先与范晔自然成了主谋。《宋书·范晔传》载宋文帝的诏书,其云:
  
  湛之表如此,良可骇惋。晔素无行检,少负瑕衅,但以才艺可施,故收其所长,频加荣爵,遂参清显。而险利之性,有过溪壑,不识恩遇,犹怀怨愤。每存 容养,冀能悛革,不谓同恶相济,狂悖至此。便可收掩,依法穷诘。
  
  这样便把范晔抓进监狱了,《宋书·范晔传》叙述了他被抓的过程:
  
  其夜,先呼晔及朝臣集华林东阁,止于客省。先已于外收综及熙先兄弟,并皆款服。于时上在延贤堂,遣使问晔曰:“以卿觕有文翰,故相任擢,名爵期怀,于例非少。亦知卿意难厌满,正是无理怨望,驱扇朋党而已,云何乃有异谋?”晔仓卒怖惧,不即首款。上重遣问曰:“卿与谢综、徐湛之、孔熙先谋逆,并已答款,犹尚未死,征据见存,何不依实。”
  
  范晔仍欲辩解,“上复遣问曰:‘熙先近在华林门外,宁欲面辨之乎?’晔辞穷。”“晔乃具陈本末,曰:‘久欲上闻,逆谋未著。又冀其事消弭,故推迁至今。负国罪重,分甘诛戮。’”范晔收监后,与谢综等隔壁。“遥问综曰:‘始被收时,疑谁所告?’综云:‘不知。’晔曰:‘乃是徐童。’童,徐湛之小名仙童也。”赴市就刑时,《宋书·范晔传》叙述亦极为生动:
  
  将出市,晔最在前,于狱门顾谓综曰:“今日次第,当以位邪?”综曰:“贼帅为先。”在道语笑,初无暂止。至市,问综曰:“时欲至未?”综曰:“势不复久。”晔既食,又苦劝综,综曰:“此异病笃,何事强饭。”晔家人悉至市,监刑 职司问:“须相见不?”晔问综曰:“家人以来,幸得相见,将不暂别。”综曰:“别与不别,亦何所存。来必当号泣,正足乱人意。”晔曰:“号泣何关人,向见道边亲故相瞻望,亦殊胜不见。吾意故欲相见。”于是呼前。晔妻先下抚其子,回骂晔曰:“君不为百岁阿家,不感天子恩遇,身死固不足塞罪,奈何枉杀子孙。”晔干笑云罪至而已。晔所生母泣曰:“主上念汝无极,汝曾不能感恩,又不念我老,今日奈何?”仍以手击晔颈及颊,晔颜色不怍。妻云:“罪人,阿家莫念。”妹及妓妾来别,晔悲涕流涟,综曰:“舅殊不同夏侯色。”晔收泪而止。综母以子弟自蹈逆乱,独不出视。晔语综曰:“姊今不来,胜人多也。”晔转醉,子蔼亦醉,取地土及果皮以掷晔,呼晔为别驾数十声。晔问曰:“汝恚我邪?”蔼曰:“今日何缘复恚,但父子同死,不能不悲耳。”晔常谓死者神灭,欲著《无鬼论》;至是与徐湛之书,云“当相讼地下”。其谬乱如此。又语人:“寄语何仆射,天下决无佛鬼。若有灵,自当相报。”收晔家,乐器服玩,并皆珍丽,妓妾亦盛饰,母住止单陋,唯有一厨盛樵薪,弟子冬无被,叔父单布衣。晔及子蔼、遥、叔蒌,孔熙先及弟休先、景先、思先,熙先子桂甫,桂甫子白民,谢综及弟约,仲承祖、许耀,诸所连及,并伏诛。晔时年四十八。
  
  郑重:梁人沈约的《宋书》在廿四史中,还是写得比较生动的,古人写史,都还注意人物的生动细节,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读起来有味道,今人写通史,只有概念和原则,特别是写党史,就找不到这些生动的形象了。
  
  朱永嘉:是啊,如范晔传中,讲他在刑场这一段就比较生动,范晔、谢综二人在刑场表现出来的性格活灵活现,临刑前一顿饱饭,二人态度不同,范晔临刑与家人告别,与其妻、其母、其子、其妹及妓妾相见时,诸人角色皆异,沈约的描述符合各人的身份,读来如同身临其境,这样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范晔临死前还有一点玩世不恭的态度,廿四史中类似叙述一个人临刑前状态的亦不多见,这大概也是引起毛泽东注意的一个原因吧。
  
  郑重:毛泽东在1969年9月要林彪读这篇传记,总不是为了这点奇闻异趣吧,他此时此刻要林彪读这篇传记究竟为了什么?
  
  朱永嘉:读史,也不能太干枯无味吧。毛泽东要林彪读《范晔传》的动因,当然不在于此,要注意的是1966年9月这个时间点,8月间刚开了十一中全会,这次全会毛泽东与刘少奇之间的矛盾已公开化了,林彪是毛泽东请去参加十一中全会的,会议在8月1日开幕,8月3日大会发言,《毛泽东年谱》记载,宋任穷发言谈到对群众的态度时,毛泽东说:
  
  把架子放下来嘛,不要摆老资格,我们很多同志有点架子,什么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什么中央局书记、省委书记,还有什么部长,可了不起呀。统统把架子放下来,当一个普通老百姓,群众就高兴了。
  
  这是要我们各级领导放下架子,以平等的态度与群众相处,认真听取群众的批评意见。8月4日下午,毛主席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他在插话中说:
  
  中央自己违背自己的命令。中央下令停课半年,专门搞文化大革命,人家起来了,又来镇压。不是没有人提过不同意见,就是听不进去,听另一种意见却是津津有味。什么群众路线,什么相信群众,什么马列主义,都是假的。已经是多年如此,凡碰上这类事情,就爆发出来,明明白白站在资产阶级方面反对无产阶级。说反对新市委就是反党,新市委为什么不能反?看你站在那个阶级方面,向那个阶级作斗争。
  
  刘少奇说:“我在北京,要负主要责任。”
  
  毛泽东说:
  
  你在北京专政嘛,专得好!讲客气一点,是方向性错误,实际上是站在资产阶级立场,反对无产阶级革命。为什么天天讲民主,民主来了,又那么怕?
  
  郑重:毛泽东和刘少奇的这个对话,表现出两个人的性格。
  
  朱永嘉:这样两个人把矛盾完全公开了。就在同一天,陶铸向中共中央报告说:“中宣部召集首都各报负责人,传达讨论了毛主席七月二十五日关于今后不要用‘最高最活……’、‘顶峰’、‘最高指示’一类语言的指示。”这些话实际上都是林彪的发明创造。8月5日,毛泽东在6月2日《北京日报》批了一段文字,就是后来毛泽东加了一个标题《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作为八届十一中全会文件印发。8月12日,毛泽东在十一中全会闭幕会的讲话中,有这么一段话:
  
  对犯错误的同志,也要给他出路,要准许他改正错误。不要认为别人犯了错误就不许他改正错误。我们的政策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一看二帮”,“团结——批评——团结”。我们这个党不是党外无党,我们是党外有党,党内也有派,从来都是如此,这是正常现象。我们过去批评国民党,国民党说党外无党,党内无派。有人就说:“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我们共产党也是这样,你说党内无派?它就是有,比如说对群众运动就有两派,不过是占多占少的问题。
  
  8月15日,毛泽东在一份关于李雪峰同志不再兼任北京市委书记,市委书记由吴德同志接任的报告上批示:“林、周、陶、刘、邓、雪峰同志阅,请林主持开会谈一下。”值得注意的是中央领导同志排名上有变化,林、周在第一、二位,刘、邓退到第五、六位,而且让林彪来主持会议。从十一中全会及之后的过程,从这张名单的排列,可以知道毛要起用林彪了,所以8月18日天安门前举行群众大会时,便是由林彪来发表讲话。9月5日,在中南海游泳池住处召集林彪、周恩来、王任重等开会,毛泽东说:“关于刘少奇同志的生活会,不要再开下去了。”9月14日,毛泽东在刘少奇的检讨提纲上作批示:“少奇同志:基本上写得很好,很严肃,特别后半段更好。”
  
  郑重:这样就可以把毛泽东要林彪读《郭嘉传》和《范晔传》联系起来了,你能再作进一步分析吗?
  
  朱永嘉:毛泽东在9月份建议林彪读《郭嘉传》是说明这场文化革命是为了锻炼和培养年轻一代,让他读《范晔传》,实际上是告诫林彪不要有非分之想。毛泽东在起用一个人时,总是有两手准备,好与坏的两种可能,实际上是告诫他好自为之,你不能如刘义康那样有非分之想,不要如范晔那样摇摇摆摆地搞投机取巧,如果那样的话,不会有好下场。为什么毛对林会有这样的告诫,因为在历史的紧要关头,林彪曾有过几次骑墙摇摆,毛泽东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是因为在1929年时林彪写过对革命前途没有希望的信,在会理会议上,林彪怕艰苦行军,曾写信埋怨红军净走“弓背”路,要求走弓弦路,同时要求撤换毛泽东、朱德的军事指挥权,建议由彭德怀来指挥作战。毛泽东那时就批评林彪,你是个娃娃,懂啥?林彪自己常说:“我有时候是虎,有时候是狐狸。”说明林彪既有野心,性格上又非常狡猾,这实际上是机会主义的特征。从这一点上讲,毛泽东要林彪读《范晔传》,意谓你不要有投机心理和非分之想,如果那样的话不会有好的结果。其实类似的例子还有一个,《毛泽东年谱》记载,1973年1月上旬,“在王洪文去上海前,嘱其读《后汉书·刘盆子传》。”
  
  郑重:毛泽东选中王洪文作为接班人后,要王读《刘盆子传》是给予希望,还是给予警诫?
  
  朱永嘉:那时王洪文到上海,在中苏友谊大厦的电影厅开会,在休息室把我找去,说毛主席要他读《刘盆子传》,让我找时间给他讲一下刘盆子传究竟怎么回事。我回到办公室把《后汉书·刘盆子传》读了一遍,感觉这件事情很为难,毛主席通过这篇传记对王洪文既是鼓励,又是告诫。西汉末年王莽执政,改国号为新,当时各地农民军纷纷而起,其中有一支队伍起于山东海边,号赤眉军,首领叫樊崇,是琅琊人,他起兵于莒(今山东莒县),史称:
  
  琅邪人樊崇起兵于莒,众百余人,转入泰山,自号三老。时青、徐大饥,寇贼蜂起,众盗以崇勇猛,皆附之,一岁间至万余人。……初,崇等以困穷为冠,无攻城徇地之计。众既浸盛,乃相与为约: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以言辞为约束,无文书、旌旗、部曲、号令。其中最尊者号三老,次从事,次卒史。
  
  这是农民军刚起来时逐渐壮大、自我约束的过程,开始便知道用纪律约束自己。三老、从事,都是当时基层官吏的名称,相当于今天村镇一级干部的称号。这支部队后来向西发展,到河南之弘农后,“分万人为一营,凡三十营,营置三老、从事各一人,进至华阴(今陕西省东部,渭河下游)。”有人提出建议:“今将军拥百万之众,西向帝城,而无称号,名为群贼,不可以久。不如立宗室,挟义诛伐。以此号令,谁敢不服?”“崇等以为然,而巫言益盛。”当时军中有齐巫供奉城阳景王,以求福助,这个景王是刘邦的孙子城阳景王刘章,《汉书·诸侯王表二》记载,城阳景王是齐悼惠王刘肥之子。《后汉书·刘盆子传》载:
  
  初,赤眉过式,掠盆子及二兄恭、茂,皆在军中。……及崇等欲立帝,求军中景王后者,得七十余人,唯盆子与茂及前西安侯刘孝最为近属。崇等议曰:“闻古天子将兵称上将军。”乃书札为符曰“上将军”,又以两空札置笥中,遂于郑北设坛场,祠城阳景王。诸三老、从事皆大会陛下,列盆子等三人居中立,以年次探札。盆子最幼,后探得符,诸将乃皆称臣拜。盆子时年十五,被发徒跣,敝衣赭汗,见众拜,恐畏欲啼。茂谓曰:“善藏符。”盆子即啮折弃之
  
  刘盆子便是如此成为赤眉军首领的,他实际上只是一个傀儡而已。毛泽东这是告诉王洪文,,在众功臣宿将面前,你只是一个儿童团员,所以选你上位,无非是你当过工人,参过军,放过羊,这次文化大革命,你成为上海工人运动的领袖,你在上海这几年工作还是有成绩的。所以挑选你,并不是因为你历史上功绩大,而是因为你年轻,所以想培养你,仅此而已。到了这个位置不能自以为了不起,能不能在这个位置上站得住,那还得看你能否服侍好当初起兵的功臣宿将,也就是那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既要服侍好他们,还要拜他们为师。
  
  郑重:赤眉失败以后,刘盆子也当不成皇帝了,但“帝怜盆子,赏赐甚厚”。后来他因病失明,还是给予赏赐,给了他一块地方,使他“食其税终身”,汉光武既没有让他坐牢,也没有砍他的头,结局还算不错啊。
  
  朱永嘉:刘盆子的结局不好,因为他不可能驾驭这样一支军队,这样一批功臣宿将。后来这支军队西入长安,史称:
  
  盆子居长乐宫,诸将日会论功,争言讙呼,拔剑击柱,不能相一。三辅郡县营长遣使贡献,兵士辄剽夺之。又数虏暴吏民,百姓保壁,由是皆复固守。
  
  赤眉军在长安弄得天下大乱,史载:
  
  盆子乃下床解玺绶,叩头曰:“今设置县官而为贼如故。吏人贡献,辄见剽劫,流闻四方,莫不怨恨,不复信向。此皆立非其人所致,愿乞骸骨,避贤圣。必欲杀盆子以塞责者,无所离死。诚冀诸君肯哀怜之耳!”因涕泣嘘唏。崇等及会者数百人,莫不哀怜之,乃皆避席顿首曰;“臣无状,负陛下。请自今已后,不敢复放纵。”因共抱持盆子,带以玺绶。盆子号呼不得已。既罢出,各闭营自守,三辅翕然,称天子聪明。百姓争还长安,市里且满。
  
  农民军进城是一个考验,纪律约束也只是一时的,没有觉悟,便不可能持久。“后二十余日,赤眉贪财物,复出大掠,城中粮食尽。”赤眉军在长安呆不下去,“时三辅大乱,人相食,城郭皆空,白骨蔽野,遗人往往聚为营保,各坚守不下。赤眉虏掠无所得,十二月,乃引而东归,众尚二十余万,随道复散。”结果在半路上,为刘秀的军队所败,刘盆子最终是刘秀养起来老死的。
  
  郑重:范晔写的《后汉书》毛泽东比较赞赏,其中描写的刘盆子很生动,性格鲜明突出。范晔还是很有才气的,他临刑时的表现也很有文人特色。
  
  朱永嘉:不谈这些了。现在的史书缺少这种生动活泼的笔触,即使《毛泽东年谱》也没有这种场景的描述,太严肃了,把各种人物的性格都丢了,缺少生动活泼的气息。
  
  郑重:朱老师,你还是老当益壮,著作不辍,文化大革命中又统领市委写作班,以后坐了十多年的牢,经历了这样的历史兴衰,定会写出生动的党史来,还可动手写写党史的一些片段啊!
  
  朱永嘉:毛泽东让王洪文读《后汉书·刘盆子传》,是为了告诫他,他的前途有二种可能,有成的可能,也有败亡的可能,希望他好自为之,不能忘乎所以。王洪文是1972年去北京的,他在北京钓鱼台的日子并不好过,两边都在拉他,毛泽东要他好好读书,我替他挑了几百本书送去,他哪有心思好好读书。主持政治局的会议没有人听他的,江青要指挥他,他也不能违抗,叶剑英也要拉他。《毛泽东年谱》记载,1973年4月12日,毛泽东会见西哈努克,当时西哈努克视察柬埔寨解放区并访问越南后回到北京,出席作陪的邓小平是自文化大革命中被打倒后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同中外人士见面,王洪文和华国锋也第一次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外事活动,这老中青三个人第一次在同一场合出场。王洪文与邓小平的关系没有处好,他没有如毛泽东说的那样拜邓小平为师。王洪文也很为难,有江青在中间作梗,他怎敢违背江青的意志,同时他还得看张春桥的颜色行事,所以他与邓小平的关系没有处理好。第三次邓小平下课时,王洪文跳得很高,后来抓王洪文的却是华国锋,让华国锋下台的是邓小平,最后要审判王洪文的是邓小平,王洪文的结局还不如刘盆子。从那天开始,三个人同演一台戏,对于这样一台戏,我实在说不出心里是什么滋味,当然,姜还是老的辣。从另一方面讲,若真能刻画出三个人的性格和心理特征,那可是京剧舞台上一部连台好戏,会使京剧革命向前大跨一步,毛主席在天之灵,如果看了也会仰天大笑,历史的轨迹真有趣,总是让人们出乎意料地无可奈何!请恕我在此的大不敬之罪。
  
  郑重:其实大家都是人,不是神,现在要这样做还很难,只能让否定性人物变小丑,正面人物还只能一本正经。你再说说当时怎么给王洪文讲的刘盆子传,这个问题你还没有回答呢。
  
  朱永嘉:去之前我读了《后汉书·刘盆子传》,我的直觉,这个事情不好办,王洪文去北京参加政治局工作,正在兴头上,我怎么给他顶头浇一盆冷水呢?不讲也不行,是毛主席交待的任务,真为难啊!我找王知常一起去,可以有一个旁证。讲也只能照本宣科,如何联系实际,联系王洪文的思想状况,我可没有吃豹子胆。这是我当时的思想状况,这个钦定的未来接班人的结局又有谁能预料呢?我把刘盆子前前后后的过程是说清楚了,王洪文如何理解,那要靠他的悟性了。记得王洪文在1975年有一段住在上海的日子,他曾说过在北京那是灰孙子过的日子,可见他是尝到那个滋味了。
  
  郑重:今天谈的题目是林彪如何读历史的问题,还是回到毛主席让林彪读《郭嘉传》和《范晔传》这个问题上来,你觉得林彪读进去了没有?
  
  朱永嘉:林彪是根本不可能理解毛主席要他读这两篇传记之深意的,要是他真读懂了,就不会有后面折戟沉沙那样的结局。他的行为可以说是反其意而行之,要培养年轻一代,他是刻意培养自己儿子去了。你看一下他让叶群如何要吴法宪安排林立果的工作,吴法宪又如何安置林立果,居然讲空军一切听林立果调动。接着林彪又如何通过叶群放纵儿子干政,搞了一个小集团,秘密制定谋害毛主席的五七一工程,最后毁了自己。当然叶群在这中间起了很坏的作用,害了儿子,也害了丈夫。林彪和叶群有一子一女,他们喜欢的是儿子,姐弟两个人矛盾很多,林豆豆我曾见过,印象还不错。同样是如何对待子女的问题,罗荣桓便与林彪完全不同。他们二人一个是政委,一个是司令员,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罗荣桓在湖南家乡的女儿曾写信给父亲,希望一家人能进京共享荣华,罗荣桓亲笔回信:
  
  你爸爸20余年来是在为人民服务,已成终身职业,而不会如你想的是在做官,更没有财可发。你爸爸的生活,除享受国家规定之待遇外,一无私有。你弟妹们的上学是由国家直接供给,不要我负担,我亦无法负担。
  
  1963年12月16日,罗荣桓在弥留之际,嘱咐爱人:“我死以后,分给我的房子不要再住了,搬到一般的房子去,不要特殊。”这才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待自己子女和亲属的态度。
  
  林彪本质上是一个野心家,又是一个老狐狸,把自己隐藏得很深,搞投机取巧可以得逞于一时,但最终不可能有什么好结果。当发现自己的狐狸尾巴被抓了,想滑脚溜掉,最终落得折戟沉沙、身败名裂。毛泽东让林彪读《郭嘉传》与《范晔传》,这一正一反的历史案例配合得那么巧妙,反映了毛泽东极有洞察力,古为今用竟有如此奥妙的用处。如果田余庆后来知道毛泽东要林彪读这两篇传记,假如让他去给林彪讲这两篇传记,因为有忌讳,恐怕他也很难直言相谈,我自己也是一个过来人,深知其中险象丛生。
  
  读历史,就应该像毛主席那样读廿四史和《资治通鉴》,并且洞察现实生活,才能真正做到古为今用。当今还没有哪一个史学家能达到毛主席如此炉火纯青的境界,读史讲史,真该好好向毛主席学习,借以说事能够那么精准地点到为止,那真要有一番悟性。
  
  郑重:对毛泽东读史的理解,其实也都是一种揣摩,像猜谜语一样猜测。由于各人所处的地位不同,知识面不同,会有不同的猜测,很难说谁猜测对了,谁猜测错了。因为毛泽东也不轻易向他人透露胸中玄机,无法猜得很准。邓小平落难江西时,也是带了一套二十四史去的,我看他也是通过读史去理解毛的意图,他当时的处境,与一般人读史的理解不同,心境也不同,很难说有什么悟性。
  
  朱永嘉:我也只是事后慢慢理解,当时也只是有一点感觉,在理解上很难做到深切,有许多也只是事后的感悟,我毕竟只是一个教书匠。
  
  郑重:希望中国的史学界都能朝这个方向去努力,可惜还是钻象牙塔的多。
  
  朱永嘉:是啊!现在的史学著作,缺少的是生活和细节,读起来只有干巴巴的感觉。报刊上的文章也是如此,缺少一点灵气和神气,看来文风应该整一下,大家应该读一下毛主席那篇《反对党八股》的文章。
  
  郑重:说穿了,我和你对话,看上去有些像把历史当相声来讲,你说我哏,其实不是这样,我们还是对历史有着严肃的态度。再说其实这也应该是讲史的一种文体。像《论语》、《孟子》都是这样的文体,当然我们谈话无法和孔孟相比。它的长处是自由,生动活泼,可以不拘一格,不受文章八股结构的束缚。你说正事,题外的话让我来哏,无非是想把历史说得生动活泼一些,也许会引发人们进一步去思考、发问。
  
  朱永嘉:好吧,但愿如此。然而讲史毕竟是一件正事,要以严肃的态度对待。林彪读史这个问题就到此为止吧,别把我逼到墙角,转不了身。你要知道我在史学领域实在上不了档次,我讲了59年的历史,一直没有机会升职称,所以只能如此这般打杂,到老了,也没有出息。
  
  郑重:朱老师,我没有逼你,只是顺着你的思路提了一些问题。有了网络,现在言论的环境毕竟比过去宽松多了,你怎么又像惊弓之鸟了,你那态度可不行。不如此,认识怎能不断深化呢?反正我们都老了,而且没有任何恶意,孔夫子不是说过“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吗?我们都八十以上了,只要大的方面不逾矩,怎么还不能轻松地随心所欲地走完生命这最后的一程呢?说到底,这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中国有一句老话,“童言无忌”,快过年了,也有一个习俗,在家里贴上一张姜太公画像,上面有一句“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童叟应该同样对待,你说对吧!朱老师,你不是还准备讲十月革命一百周年的事吗,不知你准备得怎样了,到时候我还要向你追问到底,可能还有些辩论啊。
  
  
 浏览:561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17/2/27 19:37:38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朱永嘉关于鲁迅先生的纪念(收藏于2021/9/27 9:45:34
朱永嘉关于8、9月美国疫情发展的形势及其在各方面的影响(收藏于2021/9/27 9:44:54
朱永嘉塔利班逐渐走上正轨——阿富汗局势观察之二(收藏于2021/9/27 9:44:09
朱永嘉塔利班为阿富汗历史翻开新的一页——阿富汗局势观察(收藏于2021/9/27 9:43:25
朱永嘉德尔塔新冠变异毒株使美国面临新冠疫情大流行的灾难(收藏于2021/9/27 9:42:39
朱永嘉美国目前面临的债务危机(收藏于2021/9/27 9:41:41
朱永嘉德尔塔新冠变异毒株使美国面临新冠疫情大流行的灾难(收藏于2021/8/30 13:26:37
朱永嘉毛主席关于赫鲁晓夫反斯大林秘密报告的态度(收藏于2021/8/21 9:15:03
朱永嘉毛主席晚年对生离死别的情感流露(一)(收藏于2021/8/9 19:16:53
朱永嘉转载:近期惊动全网的三大政策突变,在一个闭门会上说透了背后逻辑文化纵横(收藏于2021/8/3 10:51:19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朱永嘉从毛泽东三读《晋书?刘牢之传》说一下为人的操守问题(访问13912次)
朱永嘉关于宇文泰与苏绰的对话(访问13221次)
朱永嘉金山卫与乍浦一日游(访问9057次)
朱永嘉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访问8782次)
朱永嘉在求真中求是——纪念谭其骧诞辰一百周年(下)(访问8205次)
朱永嘉读王安石诗《元日》(访问7327次)
朱永嘉释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访问6931次)
朱永嘉当年毛泽东向全党推荐枚乘的《七发》今天仍值得我们好好品味(访问6637次)
朱永嘉祭亡妻张惠娟文(访问6121次)
朱永嘉评《国庆六十周年前夕一位老同志的谈话》(访问5898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23/2/12 11:36:08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8/6 23:30:17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7/16 2:25:38
ch001558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5/15 12:10:50
ch001558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5/15 12:08:24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