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张学庸韩国瑗纪念馆--恩惠无涯 情思永固

父亲的点滴回忆(7)

张毓京

  父亲出生于一个“诗礼传家”的对教育极为重视的大家庭。他曾在我年幼时多次跟我说起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到教师(在乡村称为先生)所受到的尊重和礼遇,那些先生值得敬重不仅仅是他们的学识, 更在他们的人品,道德和奉献精神。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重视子弟教育的传统,有尊师重教的传统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教师的责任当然是非常重大的, 他们不仅仅要传授知识, 也要教学生学习人生之道,“师也者, 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礼记)。要言教,身教则更为重要,父亲的学生们和我们几个兄妹都深感父亲很好地实践了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理念。父亲常说,从古至今,教师都是一个崇高而神圣的职业,教书是一种付出,是一种奉献, 但也是一种享受和收获,孟子曾说过: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人生一乐也,在职业的选择上,父亲希望我们将教师作为首先考虑之一。教书的一个好处是“教学相长”,在教学过程中,自身也可以得到不断的提升和完善。韩愈的千古名篇《师说》,对教师职责和择师原则做了精准的概括,对师道的重大意义有详细的论述而成为经典,它被选作当年(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高中语文课本的一篇课文,而我在上高中的好些年前,已在父亲的指导下阅读和背诵了这篇文章。父亲兄妹三人均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分别在大学(父亲和叔叔)和中学(姑姑)任教。母亲也是师范毕业,她很热爱教学工作,对她的学生们非常非常好,我曾经在家里见过几个她当年的学生,当然都比我大好多岁,她(他)们众口一词,都说妈妈是特别好的老师。从小我就常听妈妈讲她在学校任教时的故事与趣闻,她很喜欢回忆那一段生活,她一生中最好的朋友大多数都是她在师范时的同学和在学校教书时的同事。如果不是同父亲结婚,改行到医院工作,她肯定会作一辈子教师的,假如真是如此,文革中能否熬过来就不得而知了,因为那十年浩劫,学校是受冲击最厉害的地方。我们兄妹四个,三人在大学任教和工作,不能不说是受到父母亲等长辈很大的影响。
  文革中,大学停止招生,中小学也停课“闹革命”,老师们受到冲击和批判,他(她)们中的很多人成为革命和批斗的对象,知识分子同地,富, 反,坏并列在一起而成了“臭老九”,“知识越多就越反动”,教师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等等作为当时的主流思潮和认知,对国家的教育事业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和破坏。面对这种形势,父亲感到十分不解甚至极为痛心疾首,他曾对我说,在八年抗战期间,日寇入侵,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许多高校历经千辛万难内迁至西南边陲, 但大学仍未停止招生,坚持办学,包括中学也是如此,当时国难当头,国力维艰,但国民政府仍立足国家长远的发展,拨出可观教育经费,为国立大学如中央大学,西南联大,西北联大等及遍布未沦陷或内迁的各省市国立中学,免费或发贷金供有志学子读书深造,为抗战胜利后重建国家培养可用之才,现在处于和平年代,竟然停课停学这么多年,实在是匪夷所思。教育和学习有其自身的规律, “时过而后学, 则勤苦而难成”, 把学习的最佳时期错过了, 再怎么下功夫补都补不回来, 这种损失不只是个人的, 更是国家的,民族的,这种损失和影响将会逐渐显现并持 续若干代。几十年过去了,回头看看, 再检视当下,真是痛感不幸而言中。
  文革中,在极左思潮的影响和错误的办学思想指导下,不少高校从北京及其它沿海城市内迁至中西及中南部, 比如大连医学院就迁至贵州省遵义市,北京地质学院南迁至湖北省武汉市等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于上世纪1958年,隶属于中科院,中科院的各研究所所长分别兼任中科大的系主任,如华罗庚, 赵忠尧, 钱学森, 郭永怀,赵九章等, 均为当时国内各相关领域最著名的科学家,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为一时之选,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兼任中科大第一任校长。 能考上科大的学生都是各省市最拔尖的高中毕业生,我的一位表哥于六一年考入科大,成为我们心目中的偶像和学习的典范。在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冲击下,以及“战备疏散”的要求,尽管受到师生的一致反对,科大还是于1969年12月被迫搬出北京。搬迁处曾三易其址(初为河南南阳,后改安徽安庆),最终确定为安徽省省会合肥市。 当听说科大要搬到河南的消息, 父亲非常高兴, 因为以前河南这 个人口大省一直没有一所知名高校,如科大能迁去,对提升河南的教育及科研水平一定会产生极大的推动和促进效应;当后来听说当时的河南省主要领导拒绝让科大搬至河南,说什么:河南不要这么多臭知识分子来干扰我们的文化大革命,臭知识分子很难管理等,父亲扼腕痛惜失去这千載难逢的机会,失声痛斥这些极左派官员短视,无知和愚蠢,多少年后,父亲谈及此事仍难掩其愤慨。
  父亲有很浓厚的乡土观念,常说家乡民情纯朴,百姓吃苦耐劳,待人厚道,他也总想着为家乡做些什么。八十年代初,父亲受聘任母校南京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后来,河南医学院也来聘他任客座教授,他亦欣然受聘并经常去河医主持研究生答辩,作学术报告, 进行学术交流, 希望为家乡尽绵帛之力。
  文革开始,全国的大,中,小学都停课“闹革命”,不学任何文化课,我和所有的同龄人一样, 中断了学业,到了68年,我同弟弟,妹妹遵照伟大领袖的指示,到农村插队落户, 同贫下中农相结合,当然,这并不只是我们一家,全国有近两千万的初,高中学生去到农村, 当了农民, 再走继续学习深造的路这一生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记得我插队那些年最大的愿望和梦想就是能当一个公社卫生院的乡村医生, 因为每年夏收时,天不亮就要下地抢收麦子,一直干到天黑,真是感到腰都要断了,晚上睡不了三,五个小时,跳蚤咬得完全睡不踏实,天不亮又得起床再干。当看到公社卫生院的医生(据我所知,他们都没有受过什么正规的医学教育,学历顶高的是中专性质的卫校毕业)背着药箱,到各村进行“巡廽医疗”,在一年最忙的夏收季节,炎炎烈日下也不用下地干活,心里真是羡慕极了。父母亲也曾数次流露出,若是我们几个将常期插队在陕西农村, 他们也想就近在乡下行医算了,至少一家人还可以在一起,互相有个照应,他们还曾数次去我们插队的小山村去看望我们并给村里的老乡看病诊治。父亲读医学院时的同班好友许汝和伯伯的大儿子许惠京和我于47年同月出生于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后随父母移民美国,文革中,父亲辗转获知惠京学习成绩优异,考上著名的常春藤盟校哈佛大学,毕业后又考上医学院,很为许伯伯和惠京高兴, 但看看我们几个兄妹失学,都在农村修理地球,心里很不是滋味。 其实, 我知道父亲对我们下乡劳动并没有那么抵触,相反,他认为年青人应该吃些苦,更多地了解百姓,特别是农村的现状。他曾几次跟我说“文革中我感到最痛苦,最无法忍受的事就是自己在大学里教了一辈子的书,而自己的子女却无法跨进大学校门,接受高等教育,这比我受批判,挨打更让我难受”,我以前只知道父亲受到过批判,还真不清楚他挨过打,若干年后毓姌妹妹告诉我了详细经过并说当年的施暴者在文革后还专门到家来道歉,以期得到原谅等等。我至此知道我们的失学是父亲很大的一个心结,相当长一段时间无法释怀。父亲还同我好几次谈起他数次到上海出差,见到在中科院药物所工作的大学同班同学,好友丁光生伯伯,谈到孩子们未能在成长的年代受到良好的教育而有锥心之痛,丁伯伯的父母都是上世纪初的留学英国的学者,回国后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任教授,丁伯伯四十年代末负笈美国,获药理学博士后于五十年代回国,参与创办中科院药物研究所。丁伯伯的一个儿子文革中也上中学, 他未插队,分到上海港务局当搬运工, 其他两个孩子境况也都相似,父亲说,每次见到丁伯伯,说到他的孩子们,就极痛心地说他(她)们:“没有知识”。77年,文革结束后恢复了高考,当丁伯伯得知我考上了医学院,曾在第一时间写了一封长信给父亲,表示祝贺,父亲也以此对我进行鼓励和鞭策,千万不要辜负了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做学问是一辈子的事,任何时候开始都不算晚,中国老话说的“三十不学艺”是不对的。 前不久,高寿111岁著名的经济学家, 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先生仙逝, 其生前曾在50岁时由从事经济工作改行做文字改革, 80岁时又曾开始学习一门新的知识, 正可谓“八十方学艺”,只要有心,有决心,永不嫌太晚,给后人树立了极好的榜样。
  上中学后,父亲知道我有志于学医,曾多次对我说,医生是一责任非常重大,非常辛苦的职业,常常会要连续工作几天几夜,没有强健的体魄是绝对无法胜任的,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在任何环境,那怕是嘈杂的地方能很快地入睡的能力,能简短地休息壹,两小时,甚至几十分钟,起来又投入紧张地抢救病人的工作中,我后来发现父亲确实有迅速入睡的本事,而一旦醒来, 就能精力充沛地投入工作和学习,效率特别高,这是他从年青时特别是学医后有意识培养和锻炼的结果。他还十分重视锻练身体,尽管他没有大块时间到运动场去打球, 跑步,但我从小就知道他爱做“八段锦”,“八段锦”是中国传统的健身功法,也是一种类似体操的健身运动,不需要很大的场地,也不要器材和整块的时间,即能使全身各个部位得到活动和锻练 。父亲有一点点空闲时间(往往是周末, 上午到病房查完病人后),就在家中做起来。 我到现在还能记得他边做边念的 “八段锦”口诀:两手托天利三焦, 左右开弓似射雕; 调理脾胃须单举, 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 两手攀足固肾腰;攥拳怒目增气力, 背后七颠百病消。 父亲做“八段锦”时,非常集中精力,每一动作都力求到位,所以一套做完,往往是出一身汗, 浑身上下都湿透了,特别是在夏天。父亲说“八段锦”的流传年代应早于宋代, 可能是由宋朝抗金名将岳飞所创, 不知是否为民间传说, 总之它是源远流长。 而岳武穆一直是父亲心目中的大英雄, 他那首豪气干云的词《满江红怒发冲冠》则是父亲一生的最爱,父亲认为这首词气贯长虹, 足堪留芳百世。
  父亲还很爱游泳,说游泳是最好的全身运动,只是由于工作繁忙,去游泳的机会并不多,更多的是鼓励我们去, 特别是64年,四医大校园里建了一个游泳池, 我们几个利用暑假每天去游,很快就学会了游泳。有一次周末我从学校回到家里,听说父亲参加了大学的游泳比赛, 还得了奖, 非常惊奇, 恭贺他说真不简单, 父亲很高兴, 还把他得的奖品拿出来给我看(记得好象是个比较高档的笔记本),我问他得了第几名, 他一脸严肃很得意地说:第五名, 我更惊叹了, 虽说未进前三甲, 但这第五名也真够了不起的,我后来又多问了一句, 总共几名运动员参加比赛,母亲在旁边笑着说:一共五个人, 全家人包括父亲都大笑起来了。原来父亲参加的是老年组,只有五个人参加比赛, 看到父亲不顾年迈, 奋力向前,现场所有的人都大声给他加油,虽敬陪末座,但获得大家的一致赞叹并荣获”安慰奖”。父亲生活中有时会自我调侃,来一点小幽默,开个玩笑,说个笑话,他严肃的外表下, 也有一颗童心,特别是在其晚年,更喜欢同母亲开玩笑。
  在我的记忆里, 父亲身体一直很好, 极少生病, 繁忙的医疗, 教学,科研等工作,经常外出开会,会诊, 参加医疗队…… 从未将他的身体压垮,而他很享受这样的工作状态, 生活方式,这同他很早就意识到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健壮体魄的重要性并认真锻练身体,戒除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这也是他到八十多岁还能上门诊, 查房, 会诊,带研究生的原因。
  父亲从自身成长经历, 深感家庭教育的重要,所以对中国历史上千年来的 著名家訓(是指父母或祖輩對子孫的一些訓話、教導、指引,內容包括做人處事的方法和道德教育)和成功范例都奉为经典, 并对我们讲解,如诸葛亮《戒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顏氏家訓》、《朱子治家格言》等。 他曾多次同我谈到晚清名臣曾国藩的子女,后代,曽本人封侯拜相, 位列三公, 对子孙教育极为重视并有独到见解: “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几可以成大器。” 他要求孩子们一生铭记十六个字——“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實現了曾氏家族“長盛不衰,代有人才”的遺願:其长子曾纪泽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官,次子曾纪鸿则是一位数学家,两个儿子的成材和曾国藩提倡子女学习科学知识,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大有关系。曾国藩更难得的是,不光他的儿子成才了,他的后代子孙曾宝荪、曾约农都成为了大教育家和大学者。父亲还几次跟我说起过曽国藩的侄重孙, 著名化学家曾昭抡, 他曾于上世纪初赴美留学, 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 回国后,曾在南京中央大学,北京大学任教授,是中国近代化学的开拓者。他于 五七年被错划为右派, 同夫人俞大絪教授惨死于文革初期,父亲在谈到曽,俞 两位前辈学者的学问,贡献和遭际时,难掩痛惜之情, 认为是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极大损失。
  65年底, 新华社记者穆欣发表过一篇记述河南兰考县委书记焦裕录事迹的文章, 父亲曾要求我认真读, 因为他对位处豫东,到处都是盐碱地, 极为贫穷的兰考很了解, 也被焦裕录清正廉洁,无私奉献,为人民群众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和事迹深深感动了,在和平时期, 父亲心目中的好干部就是焦裕录那样的。在我的记忆里, 焦裕录是他最推崇的现代模范人物,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不过几个月后, 历史上最大的浩劫---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国家,每个家庭,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彻底地改变了,当然也包括父亲和我们, 然而他对下一代, 甚至下下一代的教育则始终没有放松过,直到他离世。
  
  毓京 2017-2 于美国新泽西州
  
 浏览:602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17/2/14 22:26:32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张毓京七十年前游中山陵(收藏于2022/2/19 13:44:14
张毓京父亲离世十年祭(收藏于2020/3/2 21:54:55
张毓京父亲的点滴回忆(8)(收藏于2018/2/7 16:19:50
张毓京父亲的点滴回忆(7)(收藏于2017/2/14 22:26:32
张毓京父亲的点滴回忆(6)(收藏于2016/2/1 22:06:49
毓京父亲的点滴回忆(5) (收藏于2015/2/18 22:50:30
毓京父亲的点滴回忆(4)(收藏于2014/2/20 20:49:39
张毓京父亲的点滴回忆(3)(收藏于2013/2/15 11:21:21
张毓京父亲的点滴回忆 (2)(收藏于2012/2/17 21:14:01
隆世志无尽的思念 难忘的深情(收藏于2011/3/27 9:01:59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隆世志无尽的思念 难忘的深情(访问2753次)
张毓森爸爸告别仪式上毓森答谢词(访问2640次)
第四军医大学张学庸同志简要生平(访问2362次)
张毓京父亲的点滴回忆(1)(访问1943次)
毓京母亲的点滴回忆(访问1828次)
毓京妈妈的大学梦(访问1748次)
霆劭怀 念 姑 姑(访问1736次)
居宜给妗子的一封信(访问1727次)
张毓京父亲的点滴回忆 (2)(访问1613次)
学庸像前泣语(访问1570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23/3/22 20:55:42
贺长安文选评论(评论于2023/3/22 20:45:26
Ray8_ChangTo大伯二伯三叔毓姌姑苗姐茜姐楠哥(评论于2022/12/30 19:23:26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2/10/14 1:28:46
李承光惊悉(评论于2012/2/29 14:17:37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