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张惠娟纪念馆

关于毛泽东晚年阅读李贽《史纲评要》(七)

朱永嘉

  第六条:评范雎说秦王
  
  范雎日益亲,用事,因说秦王曰:“……闻秦有太后、穰侯,不闻有王。……四贵备而国不危,未之有也。臣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王以为然。于是废太后,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于关外。
  
  【评】以揽权要秦王,正如以肉啖虎耳。然强公室,杜私门,自是正论。
  
  
  
  【释】毛泽东看重李贽评语的是“强公室,杜私门,自是正论”。李贽在《史纲评要》中摘录关于此事的文字皆来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范雎,魏人,字叔,先事魏中大夫须贾,曾随须贾使于齐国,回国后遭受冤屈被笞责。秦使者王稽自魏带雎归秦,王稽荐于秦昭王,改名张禄。昭王之立,是因为秦武王早卒无子,立异母弟为王位继承人,是为昭王。昭王之母为楚人,姓芊氏,又作芈氏,号宣太后。电视剧《芈月传》的故事之历史背景就出于此,我这里要叙述的可不是故事,而是要告诉大家历史的真实情况,古书特别是《史记》如何记载这位历史人物以及相关的历史事件。芈为楚之先姓,《郑语》:“融之兴者,其在芈姓乎!”融与熊同音相通,此谓楚王族熊姓,出于芈姓。故不仅秦晋之间有姻亲关系,秦楚之间亦有姻亲关系。秦武王死时,昭襄王质于燕,燕人送归,得立。那一年昭襄王十七岁,至昭襄王三年始冠,只有二十岁。在秦昭王自燕归国即位之初,秦宫廷内部经历过一场大的斗争,《史记·六国年表》载秦国是年“桑君为乱,诛”。《秦本纪》载昭王二年,“庶长壮与大臣、诸侯、公子为逆,皆诛,及惠文后皆不得良死,悼武王后出归魏。”母以子贵,这实际上是宣太后藉其子为王之势,发动的一次宫廷政变,夺取了秦国的权力。当然,这一次政变离不开其弟魏冉的帮助,魏冉即魏厓,《史记·穰侯列传》称魏厓“惠王、武王时任职用事”,“武王卒,诸弟争立,唯魏厓力为能立昭王。昭王即位,以厓为将军,卫咸阳。诛季君之乱,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威振秦国。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厓为政。”电视剧《芈月传》便是以宣太后为中心人物讲的这一段历史故事,其中芈月早年的青春生活,与春申君青梅竹马的恋情都是虚构的,真实的历史仅仅是这部电视剧的影子,真正支撑宣太后政治地位的还是她的弟弟魏冉。魏冉在秦昭襄王十二年继樗里疾、楼缓之后开始为相,十五年免相,至二十六年复为丞相。范雎见昭襄王时,正是魏冉执政势力最盛的时期,魏冉背后有其姊宣太后即秦昭王之母亲的支持。魏冉为相那些年还是有功的,秦国的名将白起启用于这个历史时期,为秦国立下了许多功业,而魏冉也由此显得骄横。范雎随王稽入秦时,与魏冉有过一次偶遇,《史记·范雎列传》称:
  
  至湖,望见车骑从西来。范雎曰:“彼来者为谁?”王稽曰:“秦相穰侯东行县邑。”范雎曰:“吾闻穰侯专秦权,恶内诸侯客,此恐辱我,我宁且匿车中。”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因立车而语曰:“关东有何变?”曰:“无有。”又谓王稽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王稽曰:“不敢。”即别去。范雎曰:“吾闻穰侯智士也,其见事迟,乡者疑车中有人,忘索之。”于是范雎下车走,曰:“此必悔之。”行十余里,果使骑还索车中,无客,乃已。王稽遂与范雎入咸阳。
  
  范雎见昭王的时间应在秦昭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1年),那一年秦昭王已五十一岁,其母宣太后也应是快七十岁的人了,当时秦国大权还是在魏冉手中,秦国的国力盛极一时,故《史记·范雎列传》称:“当是时,昭王已立三十六年。南拔楚之鄢郢(即楚国都城,今湖北之江陵),楚怀王幽死于秦。”楚怀王在秦国幽死是秦昭王十一年的事,当时楚怀王先后亡奔于赵、韩,皆不纳,被秦军俘虏后幽死,可见那时秦的国事很盛,史称:“秦东破齐。湣王尝称帝,后去之。数困三晋。厌天下辩士,无所信。”在这样的背景下,范雎入秦,怎能不改姓换名地谨小慎微呢?当时秦有四贵,都与宣太后有亲缘关系,而且相权和兵权都在四贵手上。史称:“穰侯,华阳君,昭王母宣太后之弟也;而泾阳君、高陵君皆昭王同母弟也。穰侯相,三人者更将,有封邑,以太后故,私家富重于王室。”即使有非常亲近的血缘关系,帝王的权力也是排他性的,范雎游说秦昭王能够成功的原因正在于此,然而进说也要看机会。“及穰侯为秦将,且欲越韩、魏而伐齐纲寿,欲以广其陶封。”《史记·秦本纪》在这一年记载:“客卿竈攻齐,取刚、寿,予穰侯。”刚、寿皆在今山东兖州地区,这是借国家的兵力以肥私家的封邑,而且离秦国本土甚远,因而成为范雎游说秦昭王的机会,但是也不能明说。范雎上书秦昭王,其中有这样一句话:“臣闻善厚家者取之于国,善厚国者取之于诸侯。”这句话可是古今相通的,势贵之家的富厚无非是变着法子化国有资产为私有财产,他们的传声筒变着法子鼓吹私有化,这就是华盛顿共识的要害所在。“善厚国者取之于诸侯”同样古今相通,建国以后,第一笔国有资产便是来自没收官僚资本,也就是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在大陆的资产。换一句话说,要富国,不能老是把眼睛盯着农民的土地,还是要稍微约束一下势家大族的官僚资本,就可以有丰厚的收益。范雎这句话打动了秦昭王,“于是秦昭王大说,乃谢王稽,使以传车召范雎。”
  
  范雎与秦昭王相会,也有一段生动的故事情节,《史记》记其事云:
  
  于是范雎乃得见于离宫,详(通佯)为不知永巷(指宫中妃嫔居住的深宫,时为宣太后之居处)而入其中。王来而宦者怒,逐之,曰:“王至!”范雎缪为曰:“秦安得王?秦独有太后、穰侯耳。”欲以感怒昭王。昭王至,闻其与宦者争言,遂延迎,谢曰:“寡人宜以身受命久矣,会义渠之事急,寡人旦暮自请太后;今义渠之事已,寡人乃得受命。窃闵然不敏,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是日观范雎之见者,群臣莫不洒然变色易容者。
  
  在这段叙述中,范雎与宦官争吵时所言“秦安得王?秦独有太后、穰侯耳”,是为了激怒秦昭王,有点题的作用,秦昭王虽然已经五十岁出头,在后宫一切仍要仰仗于宣太后,在朝廷中则一切仰仗穰侯魏冉,没有独立自主的机会。范雎的话挑明了秦昭王的心事,而秦昭王的话也证实了范雎所言不虚,昭王旦暮都要请示宣太后。秦昭王在永巷如此迎接范雎,周边的群臣对范雎当然也就刮目相看了。需要指出的是,义渠是甘南一个羌族的族名,《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於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由此可知义渠王与宣太后确实有着暧昧不清的关系。
  
  秦昭王与范雎二人谈话的场景,《史记·范雎列传》称:
  
  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
  
  跽,长跪,此言秦昭王双膝着地而求教于范雎者三次。唯唯,此言范雎始终支支吾吾,不敢明言。最后范雎说:“非敢然也。”指自己不敢明言,问题是能不能深谈。范雎的解释是:
  
  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效愚忠而未知王之心也。此所以王三问而不敢对者也。臣非有畏而不敢言也。臣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不敢避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为厉被发为狂不足以为臣耻。
  
  范雎这一大段话,包括他与秦昭王相互关系上之各种可能性有好几个层次,需要仔细体味。二人之问答身份不同,秦昭王是王者,范雎是流亡的说客,在二者的关系上还比较疏远。第二层意思,范雎还不知道秦昭王的心思如何,谓说者与听者是否想到一处,否则的话,说者逆鳞而言则召祸,何况所言之事牵涉到秦昭王骨肉之间即母子之间的关系。宣太后与秦昭王为母子关系,魏冉即穰侯是宣太后之弟,是秦昭王的舅舅,华阳君亦是太后之弟,而泾阳君、高陵君都是秦昭王的同母兄弟,这样骨肉之间的矛盾,一般情况下岂容得外人从中言说呢?尽管他们之间有骨肉之亲,但从国家关系上讲,仍有公室与私门之区分,从“强公室,杜私门”这一点上讲,尽管此事关系到骨肉之间、母子之间、兄弟之间、舅甥之间的关系,谈论起来也是理所应当的,关键是秦昭王有没有这番心思。假如秦昭王没有这个意思,那么范雎今日言于昭王之前,明日便会以离间骨肉之罪伏诛于刑场,这在当时也是很正常的情况。再说,如果秦昭王相信范雎之言,那还有行得通行不通的问题,也就是成与败的问题,那也具有很大的风险。范雎说“死不足以为臣患”,是指自己被杀,秦昭王不必为自己忧虑。中国近代史上的戊戌变法,从宫廷权力斗争的角度讲,也就是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之间权力斗争的问题,光绪皇帝以失败告终,以谭嗣同为首的六君子便以身赴死了。“漆身为厉被发为狂不足以为臣耻”,指的是如果不死的话,逃亡在外,也会如豫让那样为智伯报仇雪耻。豫让的故事见于《史记·刺客列传》: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豫让为了给智伯报仇,“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目的是寻找机会暗杀赵襄子。范雎所言意谓自己游说如果失败,君王受辱,自己不死也必定如豫让那样替君王报仇雪恨。密谋此类重大政治事件,当然有成败两种可能,失败的话,范雎面临两种可能后果,一是被杀,二是逃亡。
  
  范雎在谈话中还说:“箕子、接舆漆身为厉,被发为狂,无益于主。假使臣得同行于箕子,可以有补于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有何耻?”这里讲的箕子,见于《史记·宋世家》:
  
  箕子者,纣亲戚也。……纣为淫泆,箕子谏,不听。人或曰:“可以去矣。”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于民,吾不忍为也。”乃被发佯狂而为奴。
  
  接舆,是楚之狂人,《论语·微子》: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庄子·人世间》的最后一节,亦有相似的记载:
  
  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楚之狂人接舆,对现实不满,认为对过去的问题进谏也没有用,对来世固然可以等待,但也没有什么希望。他声称目前的为政者,看上去都不似有什么大的作为,所以还只能佯装疯狂而回避一切现实问题。此言楚之狂人接舆对现实失望,故意装傻而采取逃避的办法。范雎认为如箕子和接舆那样逃避现实的态度无益于当代之贤主,他希望自己有箕子与接舆那样的品德,但是要有益于贤主,那是他最大的荣光。范雎还说:“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之尽忠而身死,因以是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意谓如果自己因言而死,那么天下智谋之士,再也不敢到秦国来了,那样的话,“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於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阿保之手,终身迷惑,无与昭奸。”如此这般的后果,“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这是他为秦昭王设想最坏的结果。至于自己的结局如何呢?他说:“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不敢畏也。臣死而秦治,是臣死贤于生。”这是讲自己因此而遭遇穷辱,甚至杀身之祸,只要对秦国的治理有益,那么自己虽死亦贤于生。
  
  从这段长篇的讲话,可以知道范雎开口时,是经过深思熟虑,看清了矛盾的本质。公室与私门之间的矛盾,虽骨肉至亲亦难以调和。事情有成败两种可能,对主客双方各种不同的可能,范雎都层层递进地把话讲透了,但又不是明白地直说,其中的利害得失,秦昭王是可以清楚理解的。范雎这一番讲话,不同于纵横家苏秦、张仪之说辞,他们讲究的是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关系,而范雎议论的是帝王宫廷内部骨肉之间的权力斗争,亦是常人难以置言之处。范雎从造就言论的环境和气氛入手,层层深入,揭开了秦昭王心中难言之隐,而又不那么赤裸裸的落下任何把柄。秦昭王听了这一番肺腑之言的反应是积极的,感到范雎确实是赤胆忠心为了自己和宗庙社稷,因而表示接受范雎为自己策划和处理这些困难问题。《史记·范雎列传》载:
  
  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辟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辱至于此,是天以寡人慁先生而存先王之宗庙也。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是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先生奈何而言若是!事无小大,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
  
  秦昭王见范雎能如此推心置腹地向自己表达忠心,他也积极回应范雎所言,认为范雎不必多虑,你范雎能来秦国,是苍天以使我能思想开窍,从而保存先王之宗庙。希望范雎不要抛弃自己,你用不到有那么多的顾虑,无论事之大小,上及太后,下及大臣,尽管畅所欲言地教诲于我,不要对我有任何疑虑。
  
  范雎游说秦昭王之策略,亦分两步走,先言外事,然后言内事。外事讲穰侯伐齐之失策,先说秦闭关十五年,不能东向窥兵于山东六国者,是穰侯越韩、魏而攻齐之刚、寿失策,这样越人之国而远攻齐,本来是穰侯为了自己扩充势力,正确的策略应是远交近攻,交齐而攻韩、魏。秦昭王接受了范雎的建议,以范雎为客卿谋兵事,先后伐魏、韩二国取得军事上的胜利。通过对韩、魏作战,范雎直接掌控了兵权,然后与秦昭王言内事,那也要等待数年之后,范雎乘间说秦王曰:
  
  臣居山东时,闻齐之有田文,不闻其有王也;闻秦之有太后、穰侯、华阳、高陵、泾阳,不闻其有王也。夫擅国之谓王,能利害之谓王,制杀生之威之谓王。今太后擅行不顾,穰侯出使不报,华阳、泾阳等击断无讳,高陵进退不请。四贵备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为此四贵者下,乃所谓无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闻善治国者,乃内固其威而外重其权。穰侯使者操王之重,决制于诸侯,剖符于天下,政適(当为“征敌”)伐国,莫敢不听。战胜攻取则利归于陶(陶的地理位置在今山东定陶,范蠡陶朱公经商居住之地,为当时交通要道。其云战胜得地利归于陶,因为那是秦国在关外的飞地),国弊御于诸侯(此言国力弊于对诸侯的征伐);战败则结怨于百姓,而祸归于社稷。
  
  范雎还说:
  
  今自有秩以上至诸大吏,下及王左右,无非相国之人者。见王独立于朝,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後,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穰侯魏冉是宣太后之弟,是楚姓,秦国嬴姓)。”
  
  秦王听了范雎这一番对内事的分析后,史载:
  
  昭王闻之大惧,曰:“善。”于是废太后,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于关外。秦王乃拜范雎为相。收穰侯之印,使归陶,因使县官给车牛以徙,千乘有余。到关,关阅其宝器,宝器珍怪多于王室。
  
  《史记·穰侯列传》亦载其事云:
  
  昭王于是用范睢。范睢言宣太后专制,穰侯擅权于诸侯,泾阳君、高陵君之属太侈,富于王室。于是秦昭王悟,乃免相国,令泾阳之属皆出关,就封邑。穰侯出关,辎车千乘有余。
  
  这实际上是秦昭王发动了一次宫廷政变,其条件是范雎从议兵事起,便掌握了兵权,宣太后也死在这一年,当时她已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儿子废了母后,还不把宣太后给活活气死。再说穰侯与华阳君在当时年事已高,大概在七十岁左右,高陵、泾阳略小于秦昭王,亦在五十岁以上,这些人生活奢侈惯了,也就没有反抗的力量。当时秦昭王也已经五十八岁了,《史记·范雎列传》记载:“秦封范雎以应,号为应侯。当是时,秦昭王四十一年也。”而穰侯魏冉最终卒于陶,也就葬在陶,秦国复收陶为郡,实际上成为秦国在关东地区借以制衡诸侯的一块飞地。秦昭王十七岁自燕归国即王位,做了四十一年的儿皇帝,到了这时候才翻过身来,当年范雎的讲话中,最打动他的是“擅国之谓王,能利害之谓王,制杀生之威之谓王”,王者手执二柄,即决策之权与赏罚之柄,没有这二条就很难制衡整个官僚机器。
  
  李贽评语中“以揽权要秦王,正如以肉啖虎耳”,前半句讲的是范雎如何帮助秦昭王夺回权力,所谓揽权,也就是藉政变以夺取国家的权力,讲的是事实。“以肉啖虎”,这个虎讲的是秦昭王作为王者所具有的虎气,也就是霸气。关于这一点,不妨读一下《史记·白起列传》的相关记载。白起是秦昭王时期秦国的名将,战功显赫。《史记·白起列传》记载:
  
  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事秦昭王。昭王十三年,而白起为左庶长,将而击韩之新城。是岁,穰侯相秦,举任鄙以为汉中守。其明年,白起为左更,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又虏其将公孙喜,拔五城。起迁为国尉。涉河取韩安邑以东,到乾河。明年,白起为大良造。攻魏,拔之,取城小大六十一。明年,起与客卿错攻垣城,拔之。后五年,白起攻赵,拔光狼城。后七年,白起攻楚,拔鄢、邓五城。其明年,攻楚,拔郢,烧夷陵,遂东至竟陵。楚王亡去郢,东走徙陈。秦以郢为南郡。白起迁为武安君。武安君因取楚,定巫、黔中郡。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华阳,走芒卯,而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沈其卒二万人于河中。
  
  这个时期白起的赫赫战功都是在魏冉为相时期所立,秦昭王亲政是在昭王四十一年之后,白起仍是秦国将领的中坚,《史记·白起列传》续云:
  
  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韩陉城,拔五城,斩首五万。四十四年,白起攻南阳太行道,绝之。四十五年,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四十六年,秦攻韩缑氏、蔺,拔之。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
  
  其后秦用反间计,赵王以赵括代廉颇为将以击秦,秦使白起为上将军,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秦坚壁垒,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投降,白起挟诈而尽坑杀之,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四十八年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四十九年正月,陵攻邯郸,少利。《史记·白起列传》续云:
  
  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楚使春申君(黄歇)及魏公子(即信陵君无忌)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彊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应侯请之,不起。於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武安君病,未能行。居三月,诸侯攻秦军急,秦军数卻,使者日至。秦王乃使人遣白起,不得留咸阳中。武安君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馀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武安君之死也,以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死而非其罪,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
  
  白起之死反映了秦昭王之虎气的另一面,虎气固然是强悍之霸气,但亦有自噬的另一面。《史记·范雎列传》记载,白起自杀之后,范雎荐郑安平,使击赵,“郑安平为赵所围,急,以二万人降赵,应侯席稾请罪,秦之法,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后二岁,王稽为河东守,与诸侯通,坐法诛。而应侯日益以不怿。”
  
  李贽《史纲评要》摘录了蔡泽与范雎的对话,其云:
  
  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四时之序,成功者去。夫身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次也。商君、吴起、大夫种,其尽忠杀身可愿矣?进君怨已就而德已报,意欲至矣。而(今君对时局)无变计,窃为君危之。
  
  那是蔡泽告诫范雎,如今形势已发生变化,昭王的地位已经变了,他对你也已报答了,如何应对形势发展过程中出现新的问题和矛盾,你也拿不出好的办法,如此这般下去,你与秦昭王的关系,便很难善始善终了,你应如范蠡那样,功成身退。于是范雎荐蔡泽以自代,因谢病请归相印,秦昭王挽留,应侯称病笃,范雎免相,拜蔡泽为丞相。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功成身退的案例,全身而有始有终,这有其客观的必然性,因为形势变了,如果你适应不了,又不自觉全身而退,往往要有一个结局,这时候便很难了。
  
  蔡泽在秦为相十余年,先后事秦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秦始皇,他也是在秦始皇时,主动谢病归相印,全身而退,号纲成君。司马迁在《史记》中把范雎与蔡泽并列一传,寓有深意。为人要与时俱进,该进时要能进,该退时也要急流勇退,让自己一辈子能善始善终,为人要做到这一点也不易。
  
  秦昭王五十六年,昭王去世,终年七十三岁。有一句老话,伴君如伴虎,比较白起与范雎二人的遭遇,白起确实有功于秦,但他有一股傲气,赌气而退,故其结局不佳。范雎聪明一些,知难而退,还能保全自己。秦昭王那股虎气也要作分析,任何人都难免有情绪化的时候,使起老虎性子来,难免也有失误之处。当时的另一方完全可以退一步回避以保全自己,千万不能同样情绪化地对着干,否则结局便很难说了。从当代史上讲,陈云就比其他人聪明多了,有不同意见,但不情绪化地对着干,这样于国于己皆有益。彭德怀就比较不幸,他有点像白起那样,虽有战功,但结局不佳。生活中的理想和实际总是有差距,人总有情感与理性二种不同的状态。从另一方面讲,作为王者没有那么一股虎气,又怎么镇得住前后左右、方方面面呢?更不要说开创新的历史局面了。中国历史上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哪个没有虎气啊!哪个没有因为闹情绪使性子而出现失误啊!即使如此,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他们还是功垂千秋的。就秦昭王而言,虽然有过失,但在秦国开疆拓土的历史上,还是功大于过。
  
  我记得毛泽东在给江青那封信中,曾讲到自己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他自己是既有虎气,也有猴气,但以虎气为主。那么读范雎说秦昭王这一段历史之因缘变化,对如何理解王者的风度之虎气应该有所体验了。毛泽东执政的最后十年,先是猴气发作,后是虎气发足,无论猴气还是虎气,都有得有失,比较起来,还是得大于失。毛泽东对自己执政的最后十年,也作了分析,那是三七开,七分成绩,三分不足之处,成绩是主流,很有一点自我批评的精神,这就是当今王者的风范。
  
  关于范雎去世的年月,《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未明言,其中称:“王稽为河东守,与诸侯通,坐法诛。”《史记·六国年表》系此事于秦昭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只言“王稽弃市”。1975年底湖北省博物馆在云梦睡虎地发掘战国末年至秦代的墓葬,其中十一号墓出土秦简一千余支,其中有《编年纪》,亦称《大事记》,记载:“(昭王)五十二年,王稽、张禄死。”王稽入魏,载范雎入秦,时范雎改名为张禄,王稽推荐范雎见秦昭王时,亦称:“魏有张禄先生,天下辩士也。”这是秦昭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1年),那么云梦秦简所载“王稽张禄死”之张禄应即范雎。在此之前,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郑安平率秦军围邯郸,《史记·六国年表》在这一年,赵国条记载“秦围我邯郸,楚魏救我”,魏国有“公子无忌救邯郸”。《史记·魏公子列传》叙述魏公子无忌夺晋鄙的十万军队,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史记·范雎列传》记载:“任郑安平,使击赵。郑安平为赵所围,急,以兵二万人降赵。”之前秦昭王任用范雎为相后,范雎为报答当年王稽与郑安平之恩,向秦昭王推荐二人,史载:
  
  (范雎)入言于王曰:“非王稽之忠,莫能内臣于函谷关;非大王之贤圣,莫能贵臣。今臣官至于相,爵在列侯,王稽之官尚止于谒者,非其内臣之意也。”昭王召王稽,拜为河东守,三岁不上计。又任郑安平,昭王以为将军。范睢于是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戹者。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这是范雎相秦不久之事,时间应在秦昭王四十一年左右。秦发动围赵邯郸之战,是在秦昭王五十年,这件军事行动的策划者应是范雎,郑安平兵败降赵,范雎当然有责任,所以其本传称:
  
  应侯席藁请罪。秦之法,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于是应侯罪当收三族。秦昭王恐伤应侯之意,乃下令国中:“有敢言郑安平事者,以其罪罪之。”而加赐相国应侯食物日益厚,以顺适其意。
  
  此事之后二年,“后二岁,王稽为河东守,与诸侯通,坐法诛。而应侯日益以不怿。”这里没有讲范雎之终年,由于范雎是王稽自魏国带来推荐给秦昭王的,而围攻邯郸之役与范雎有关,郑安平降赵范雎有责,那么王稽以河东守通诸侯,是指与魏相通,范雎又自魏来,如此范雎难避嫌疑。范雎应是死在这一年,如何死的,可能不是伏刑而死,也许如吕不韦那样自杀,《史记》没有记载此事。范雎之结局,说明那时在异国为相及为人之难。
 浏览:576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16/11/13 21:26:50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朱永嘉关于鲁迅先生的纪念(收藏于2021/9/27 9:45:34
朱永嘉关于8、9月美国疫情发展的形势及其在各方面的影响(收藏于2021/9/27 9:44:54
朱永嘉塔利班逐渐走上正轨——阿富汗局势观察之二(收藏于2021/9/27 9:44:09
朱永嘉塔利班为阿富汗历史翻开新的一页——阿富汗局势观察(收藏于2021/9/27 9:43:25
朱永嘉德尔塔新冠变异毒株使美国面临新冠疫情大流行的灾难(收藏于2021/9/27 9:42:39
朱永嘉美国目前面临的债务危机(收藏于2021/9/27 9:41:41
朱永嘉德尔塔新冠变异毒株使美国面临新冠疫情大流行的灾难(收藏于2021/8/30 13:26:37
朱永嘉毛主席关于赫鲁晓夫反斯大林秘密报告的态度(收藏于2021/8/21 9:15:03
朱永嘉毛主席晚年对生离死别的情感流露(一)(收藏于2021/8/9 19:16:53
朱永嘉转载:近期惊动全网的三大政策突变,在一个闭门会上说透了背后逻辑文化纵横(收藏于2021/8/3 10:51:19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朱永嘉从毛泽东三读《晋书?刘牢之传》说一下为人的操守问题(访问13957次)
朱永嘉关于宇文泰与苏绰的对话(访问13284次)
朱永嘉金山卫与乍浦一日游(访问9105次)
朱永嘉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访问8790次)
朱永嘉在求真中求是——纪念谭其骧诞辰一百周年(下)(访问8242次)
朱永嘉读王安石诗《元日》(访问7349次)
朱永嘉释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访问6965次)
朱永嘉当年毛泽东向全党推荐枚乘的《七发》今天仍值得我们好好品味(访问6648次)
朱永嘉祭亡妻张惠娟文(访问6130次)
朱永嘉评《国庆六十周年前夕一位老同志的谈话》(访问5948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23/2/12 11:36:08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8/6 23:30:17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7/16 2:25:38
ch001558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5/15 12:10:50
ch001558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5/15 12:08:24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