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张惠娟纪念馆

读晁错《上书言兵事》与《募民相徙以实塞下疏》(上)

朱永嘉

  《毛泽东年谱》记载,1974年6月,指示有关人员注释和印制大字本的《募民相徙以实塞下疏》与《上书言兵事》二文,我们是在6月间接到姚文元通知的,在7月22日先上送《募民相徙以实塞下疏》,8月初上送《上书言兵事》。晁错上书的时间,应是《上书言兵事》在前,《募民相徙以实塞下疏》在后,具体时间都在汉文帝前元十一年(公元前169年)。
  
  论其文需要知其人,故此处先介绍晁错的个人身世。晁错在《史记》与《汉书》中皆有传,司马迁偏于叙事,很少收入相关策文。班固则偏重于策文,有关政务的文字皆一一载入,故《汉书》之《晁错传》比《史记》本传要长得多。晁错,颍川人,颍川郡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史称其“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生所”,在太常寺属下任职文学掌故。《汉书》称其为人“峭直刻深”,意谓此人原则性很强,近乎刻薄,在人与人之间不留情面。汉文帝时,“天下亡治《尚书》者,独闻齐有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书称说。”《尚书》是古代诏令政论的汇编,所以晁错也能借这个机会给皇帝上书论述时政,文帝因此赏识他的才识,让他在太子那儿先后任太子舍人、门大夫,迁博士。他第一篇受到注意的上书,便是《教太子疏》,讲的主题是如何教皇太子读书的问题,得到汉文帝的认可,于是拜为太子家令。晁错因善辩而为太子所喜,因而太子称其为“智囊”,言其一身皆为智谋,所以智囊这个名称由此而始,现在受西方影响改称“智库”了,实际上这是决策者的一个参谋团体,并不指具体某一个人。晁错得到这个称号,无非表明其善于观察形势,处理现实问题时能够想到比较妥善的方法。
  
  《汉书》在晁错本传依次载有《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募民相徙以实塞下疏》、《贤良对策》共四篇政论文,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增加了一篇《贵入粟疏》。除了这几篇文字之外,《汉书》称:“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这样一来他的议论太多,当然得罪朝中执政的大臣。文帝崩,太子即位为汉景帝,晁错得到景帝的信任,迁为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主管监察大权。他弹劾诸侯王之罪过,请求削夺其封地。这样他既得罪了诸侯王,又得罪了朝堂大臣,成为众人攻击的对象,吴楚七国之乱便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这样一来晁错成了风口浪尖的人物,他的父亲在家乡听到风声,便赶到长安来警告晁错,他对晁错说:“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晁错回答说:“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他的父亲告诫他:“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意谓刘氏的天下安定了,我们家族的生存却面临危险。他回到家乡便自杀了,原因是“吾不忍见祸逮身!”
  
  七国起兵以后,朝廷大臣爰盎便向景帝建议杀掉晁错以平息七国之乱,结果是晁错“衣朝衣斩东市”。晁错死后,有一个与吴楚作战的将领自前线回来,因其姓邓,《汉书》称其为邓公。他见到景帝后,景帝向他了解前方情况,史载:
  
  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怒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最终景帝知道这件事自己做错了,实际上汉文帝早就估计到吴楚迟早会造反的,当年吴太子死于景帝之手,吴王便有怨望之心,这个仇首先是景帝自己结下来的。文帝赐吴王几仗,以年老不朝,是为了稳住吴王,推迟矛盾爆发的时间。文帝后元年间,周亚夫军细柳,文帝前去视察,见其军令森严,“文帝且崩时,戒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文帝崩,亚夫为车骑将军。”(《汉书·周亚夫传》)后来率兵平定七国之乱的正是周亚夫。问题是景帝畏难,不够坚定,幻想杀掉晁错以平息七国叛乱,结果根本不行。即使真的暂时平息,中央政府与诸侯王之间的矛盾迟早还是会爆发的,看问题应当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实这个问题不仅晁错讲过,此前贾谊在上《治安策》是便已讲得很清楚了。1956年反胡风事件时,毛主席就曾提起过这件事,他说:“自从汉朝的吴王刘濞发明了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著名策略以来,不少的野心家奉为至宝。”对晁错的历史地位作了肯定。无论是谁,要想在毛泽东的眼皮底下玩“清君侧”的把戏,都会被毛泽东一眼看穿的,谁也别想有好果子吃,这已是为历史所证明了的。班固在《晁错传》的赞曰中对晁错作了评述,其云:
  
  晁错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其父睹之,经于沟渎,亡益救败,不如赵母指括,以全其宗。悲夫!错虽不终,世哀其忠。故论其施行之语著于篇。
  
  可见班固在《晁错传》中著录晁错的几篇文字,是表彰他对朝廷能不顾个人利害而忠心耿耿。
  
  下面讲晁错的两篇文字,依照时间次序先讲《上书言兵事》,后讲《募民相徙以实塞下疏》,这两篇文章,是从军事的角度来强调农垦的重要意义。
  
  要理解这两篇文字,还需要先知道当时的背景,也就是汉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秦始皇时,匈奴北徙,“蒙恬将数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適(谪)戍以充之。”当时北方东边东胡强,西边月氏强,匈奴单于头曼北徙,边境有十多年的平安。蒙恬死后,楚汉相争,“诸秦所徙適(谪)边者皆复去”,于是匈奴又渡河而南。此后头曼为其子冒顿射死,冒顿为匈奴汗,东破东胡,西击走月氏,复南侵燕、代之地,控弦之士二十余万,与南方的汉朝对峙,南下太原至晋阳。刘邦率三十余万军队北上与匈奴抗衡,结果在平城被匈奴围困七日,脱围以后,汉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刘邦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以妻单于,使刘敬往匈奴结和亲约。汉初主要的边患是处理与匈奴的关系。当时以游牧为生的匈奴以骑兵为主,因此在军事上占优势。《汉书·匈奴传》记载过这么一件事:
  
  孝惠、高后时,冒顿浸骄,乃为书,使使遗高后曰:“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
  
  这是一封侮辱汉高后的信,吕后当然大怒,但也无可奈何,因为没有力量与匈奴一拼高下,只能委曲求全地回了一封信,信中这样说:
  
  单于不忘弊邑,赐之以书,弊邑恐惧。退而自图,年老气衰,发齿堕落,行步失度,单于过听,不足以自污。弊邑无罪,宜在见赦。窃有御车二乘,马二驷,以奉常驾。
  
  高后这封回信实在低声下气,冒顿得书,再次派使者前来谢曰:“未尝闻中国礼义,陛下幸而赦之。”从这二封书信,可以看到汉朝国力尚不足以应对匈奴。
  
  从《资治通鉴》的记载看,吕后六年(公元前182年)夏四月,匈奴寇狄道,攻阿阳,狄道属陇西郡,匈奴可以从陇西直逼关中。汉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77年)五月,汉与匈奴有过一次交战,《汉书·匈奴传》记载:
  
  匈奴右贤王入居河南地为寇,于是文帝下诏曰:“汉与匈奴约为昆弟,无侵害边境,所以输遗匈奴甚厚。今右贤王离其国,将众居河南地,非常故。往来入塞,捕杀吏卒,驱侵上郡保塞蛮夷,令不得居其故。陵轹边吏,入盗,甚骜无道,非约也。其发边吏车骑八万诣高奴,遣丞相灌婴将击右贤王。”右贤王走出塞,文帝幸太原。是时,济北王反,文帝归,罢丞相击胡之兵。
  
  可见当时汉对匈奴只是处于被动防御的态势。右贤王退出河南地,带兵西伐月氏,赶走月氏后单于又遗书于汉,其中称:
  
  愿寝兵休士养马,除前事,复故约,以安边民,以应古始,使少者得成其长,老者得安其处,世世平乐。未得皇帝之志,故使郎中系虖浅奉书请。
  
  这封信到达汉庭,“汉议击与和亲孰便”,公卿讨论后皆认为“和亲甚便”,因而答应与匈奴和亲,可见当时汉朝兵力尚不足以大举出击匈奴。汉文帝前元六年(公元前174年),匈奴冒顿单于去世,其子稽粥立,号老上单于,汉文帝遣宗人女翁主为单于阏氏(即匈奴王后)。从当时的形势看是敌强我弱,和亲政策实际上是一种屈辱谋求妥协的政策,不可能从根本上谋求边境的安宁。而匈奴的南下抢掠往往是带有季节性的。秋冬之际,北方牧草枯萎,他们便大举南下到中原农业区以抢掠为生。汉文帝前元十一年(公元前169年)匈奴再次寇陇西狄道,《汉书·文帝纪》有记载,大概那次汉军略有斩获,这件事促使晁错上疏,《上书言兵事》即作于此时,当时晁错任太子家令。
  
  晁错《上书言兵事》的首段,便是言汉与匈奴相互关系的形势,他说:
  
  臣闻汉兴以来,胡虏数入边地,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高后时再入陇西,攻城屠邑,驱略畜产;其后复入陇西,杀吏卒,大寇盗。窃闻战胜之威,民气百倍;败兵之卒,没世不复。自高后以来,陇西三困于匈奴矣,民气破伤,亡有胜意。今兹陇西之吏,赖社稷之神灵,奉陛下之明诏,和辑士卒,底厉其节,起破伤之民,以当乘胜之匈奴,用少击众,杀一王,败其众而大有利。非陇西之民有勇怯,乃将吏之制巧拙异也。故兵法曰:“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繇此观之,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不可不择也。
  
  晁错这段文字,主要是讲汉与匈奴关系之历史由来,这一次陇西之所以能小胜,关键在于将领作战有方,故结论是:“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不可不择也。”《孙子兵法·作战篇》:“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这个话还是有道理的,《孙子兵法·谋攻篇》亦云:“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那什么是良将取胜之道呢?《谋攻篇》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晁错在《上书言兵事》中接下来对汉与匈奴双方战略战术分三个段落作了具体分析,第一段主要讲了双方军队交战时影响交战的三个因素,即战区的地形、兵种及其使用的兵器。战国至秦汉,作战的兵种无非是步兵、兵车,执掌的武器无非是长兵器若长戟、弓弩,短兵器则有剑楯、矛鋋。晁错具体分析了各种地形条件下对何种兵器更有利,以不同兵器对比来分析其有利和不利的条件,此外士兵的训练和装备是否精良,亦影响到战争的胜负。其最终的结论,如果士兵的器械不精良,等于把士兵送给敌人;如果士兵没有训练和好的装备,那等于把统率的军队送给敌人;如果将领不知道士兵的实际状况便前去战场,那等于将君主送给敌人;君主如果没有选择好将领,那等于将国家送给敌人。故交战之前必须知己知彼,在不同地形条件下,以己之长迎敌之短。这是在双方临战以前,对各自临战的条件作进行比较和分析,这个分析相当有道理,对我们今天如何加强战备,如何加强海空力量皆有启发。
  
  接下来的第二段内容是具体分析汉与匈奴的双方态势,各自的优点在哪里。晁错认为匈奴的长处有三条,汉军的长处有五条,实际上汉军是以步兵和车骑为主,匈奴是以骑兵为主。他的结论,汉军在数量上占据优势,汉庭可以“兴数十万之众,以诛数万之匈奴”,在军队数量优势下,鼓起士卒勇气,是可以稳操胜券的。实际情况中并非如此简单,步兵在速度上不能与骑兵相比。
  
  晁错在第三段指出,“兵,凶器;战,危事也。”《老子》第三十一章称:“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好战的国家和民族,结局通常都不好,故《老子》称“战胜,以丧礼处之”。老子这个思想很深刻,中华民族有爱好和平的优秀传统,打仗这件事只能是被动的,不得已而为之,不怕事,也不惹事。不怕事是前提,不惹事是不主动挑起战事,那就后发制人,是被迫起身自卫的战争,那才能举国同心相应。晁错在这一段提了一个建议,收编北方前来归附的游牧部落,加上边郡的骑兵,对付来犯的匈奴。其实任何敌对的营垒都不可能永远是铁板一块,要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各个击破,这才是万全之策。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讲的三大法宝,即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其中统一战线便是对敌斗争的策略,分化瓦解敌人的营垒,扩大自己的队伍。晁错此文之末,接触到这个问题,但并未深入展开。事实上当时匈奴内部是有矛盾的,右贤王与老上单于便有矛盾,汉庭对匈奴的内情并不太清楚。中国有一句老话,“豺狼当道,安问狐狸”,要突出主要矛盾,对狐狸还得做一点争取的工作,分化瓦解还是可能的。(未完待续)
 浏览:1373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16/7/31 8:58:06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朱永嘉关于鲁迅先生的纪念(收藏于2021/9/27 9:45:34
朱永嘉关于8、9月美国疫情发展的形势及其在各方面的影响(收藏于2021/9/27 9:44:54
朱永嘉塔利班逐渐走上正轨——阿富汗局势观察之二(收藏于2021/9/27 9:44:09
朱永嘉塔利班为阿富汗历史翻开新的一页——阿富汗局势观察(收藏于2021/9/27 9:43:25
朱永嘉德尔塔新冠变异毒株使美国面临新冠疫情大流行的灾难(收藏于2021/9/27 9:42:39
朱永嘉美国目前面临的债务危机(收藏于2021/9/27 9:41:41
朱永嘉德尔塔新冠变异毒株使美国面临新冠疫情大流行的灾难(收藏于2021/8/30 13:26:37
朱永嘉毛主席关于赫鲁晓夫反斯大林秘密报告的态度(收藏于2021/8/21 9:15:03
朱永嘉毛主席晚年对生离死别的情感流露(一)(收藏于2021/8/9 19:16:53
朱永嘉转载:近期惊动全网的三大政策突变,在一个闭门会上说透了背后逻辑文化纵横(收藏于2021/8/3 10:51:19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朱永嘉从毛泽东三读《晋书?刘牢之传》说一下为人的操守问题(访问13957次)
朱永嘉关于宇文泰与苏绰的对话(访问13285次)
朱永嘉金山卫与乍浦一日游(访问9105次)
朱永嘉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访问8790次)
朱永嘉在求真中求是——纪念谭其骧诞辰一百周年(下)(访问8243次)
朱永嘉读王安石诗《元日》(访问7350次)
朱永嘉释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访问6966次)
朱永嘉当年毛泽东向全党推荐枚乘的《七发》今天仍值得我们好好品味(访问6650次)
朱永嘉祭亡妻张惠娟文(访问6130次)
朱永嘉评《国庆六十周年前夕一位老同志的谈话》(访问5948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23/2/12 11:36:08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8/6 23:30:17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7/16 2:25:38
ch001558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5/15 12:10:50
ch001558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5/15 12:08:24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