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网同名馆__老舍纪念网
文革纪念园网同名馆
2705号馆文选__生死反思

女儿心目中的杨沫

徐然

  徐然是作家杨沫的长女,在这本书里,收录了徐然在不同时期回
  忆杨沫的文章。本书内容的主体是发表杨沫写给徐然的163封书信以及
  徐然对一些重要的信件所作的“解注”,此处摘录的三节都是出自徐
  然所作的这些“解注”。
    
  杨沫与白杨:因《青春之歌》而起纠葛
    我母亲是兄妹四人,因为我的二姨妈不足20岁去世,与母亲相伴
  今生的便只有我的舅舅杨高岱和三姨妈白杨了。
    母亲有一封写于1980年5月的信,提及她到达上海,住在了白杨
  姨妈家中。这并不是母亲首次居住在白杨姨妈处,50年代初,母亲身
  体不好,就曾久居上海,吃、住、医疗都受到胞妹照顾。而且解放初
  期,三姨在北京北池子附近买了一个院落,立刻就把她的哥哥姐姐—
  ——我的舅舅和我们一家安排住进了这所整齐舒适的四合院。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人一阔脸就变。对这点,想必凡来人世走一
  回的,必定各有见识。是的,有的人一成名、一发财、一得势,何止
  是不认旧友四邻?连“六亲”都不认者,也不罕见呢!而三姨白杨,
  30年代就因主演《十字街头》而一举成名,成名了的她却从未忘记手
  足之情。
    母亲多次说到她与妹妹间的姐妹深情。
    “七七”事变后,母亲投奔姨妈去往上海,上海也响起抗日的炮
  声时,母亲决定回我父亲的老家河北,寻找已到达抗日根据地的丈夫。
  临行时三姨帮母亲打点,钱、路费,自然也是三姨资助。母亲后来这
  样对我叙说她离开上海的情景:“我真傻!你三姨给我的钱,大部分
  我都打在行李里办了托运,只抱着你,提着一包尿布。火车开到南京,
  行李却没有到,我天天到车站打听行李到了没有。日本飞机不停地轰
  炸,有一回在火车站差点把咱们炸死!我知道不能再等行李了,钱,
  珍贵的照片,什么都丢了……”
    是从妈妈这些本意并非描绘白杨姨妈的叙说里,我才知道,是因
  为得到白杨姨妈的帮助,母亲才能北上参加抗日战争的。虽然三姨给
  的钱大部分丢失了,那却依然是姐妹情深的明证。
    据我所知,虽然母亲和白杨姨妈是相亲相依的同胞姐妹,但她们
  之间也并非全无矛盾,她们矛盾的起因是因为电影《青春之歌》。
    1958年末,为庆祝建国十周年,《青春之歌》由有关部门确定推
  上银幕。三姨得到《青春之歌》将拍电影的消息,曾数次来到北京,
  争取饰演该片的女主角林道静。众所周知一部片子的演员取舍,决定
  权在导演。而著名电影导演崔嵬先生(任《青春之歌》导演)认为,
  林道静是个二十来岁的青年,而白杨的年龄偏大了。在这样的情况下,
  三姨希望作为原著兼编剧的姐姐杨沫,能够施加影响,给她以帮助。
  据我所知,母亲确曾做过努力,向方方面面反映了白杨的希望,然而
  她的努力没能奏效。以后,她又曾给白杨姨妈出主意,让姨妈去找找
  夏衍等文艺界领导同志,三姨是否听从母亲的意见?是否找过文化部
  门的领导同志?我不得而知。但事情的结局是尽人皆知的———白杨
  姨妈未能在电影《青春之歌》一片中担任主角。《青春之歌》于共和
  国建国十周年时公映,由于崔嵬先生成功的导演,和影片优秀的演员、
  摄影阵容,以及女主角谢芳女士的成功表演,这部电影获得一致好评,
  成为我国家喻户晓的优秀影片之一。
    只是,知道三姨曾热切盼望出演《青春之歌》的内幕,我的内心
  就有着久久的遗憾和遐思:1958年,三姨还不到40岁,还记得那段日
  子她一次次到北京来的情景,姨妈梳着带刘海的马尾独辫,白皙的面
  容,优雅的身姿,我眼中的她,还是那样的美丽年轻。她若饰演林道
  静,谁知道会创造出怎样的一个林道静呢?也许曾经历过30年代又了
  解作者———姐姐杨沫的她,也能塑造出一个有魅力的林道静来?
    就是这件事,白杨姨妈伤心了,一个时期她曾怪怨姐姐没有为之
  尽力。母亲曾神色黯然地对我说过:“你三姨来北京了,都不来看我
  ……”
    当然,因为深深的姐妹亲情,最终三姨还是和母亲言归于好。90
  年代后,母亲和姨妈渐渐步入高龄,她们先后都坐上了轮椅。有时姨
  妈来到北京,却因为同卧病榻,而无法相见。作为母亲的女儿,我便
  常常成为她们的联络员。
    1995年12月10日上午10时许,弥留之际的母亲急切地向我表述着
  某个要求,她挤眼、努嘴,摇头,却说不出。守在病榻前的我安慰母
  亲说:“你是不是想见三姨?她来过了,你当时没有醒……”这时,
  久已不言的妈妈忽然迸出一句:“没有!”
    是的,白杨姨妈没能和姐姐做最后的诀别,姨妈因为脑血栓这时
  已瘫痪在床,母亲辞世9个月后的1996年9月,姨妈长逝于上海。
    
  关于老舍和邓拓
    母亲曾经深情地对我谈及老舍先生,悲痛地忆及他的去世。老舍
  先生1966年时担任北京市文联主席,这就使他成为“造反派”们的首
  选打击目标。1966年8月23日,老舍、萧军、骆宾基等二三十个人被
  “揪出来”批斗。
    那一天,母亲还没有被“揪出来”,但是她必须表现出参加运动
  的热情———她不能离开这“斗争的前线”。那天直到深夜11点,她
  才拖着疲惫已极的身心,返回家中。
    拨乱反正后的1981年,母亲与老舍夫人胡青女士同参加一次会
  议时,胡青向母亲补叙了母亲所不知道的那个1966年8月23日夜的
  后来:那一夜的1点多钟,胡青接到市文联什么人的电话,说老舍
  被送到了西长安街六部口派出所了。胡青赶到那个派出所,看到了
  憔悴受伤的老舍先生。他们回到家,老舍先生倒在床上,没有多说话。
  第二天一早,老舍起床,没有吃早饭,只对夫人说:“……我到单位
  去了。”夫人劝他不要去了,他却昂然迈步走出了家门。
    老舍先生从此没有回家。
    使我对母亲所叙述深深不能忘怀的,还有妈妈与胡青在那一次
  相聚一室时的几句对话。那一次妈妈告诉老舍夫人:“听当时革命委
  员会的人说,是怕红卫兵把老舍先生打坏了,才想出这个权宜之计,
  把他送到派出所保护起来……”听到妈妈的话,胡青睁大眼睛说:
  “要是他知道真相是这样,他也许不会……送他上派出所,他可真受
  不了呀!他不能理解,他这个堂堂正正的人民作家,竟要像流氓小偷
  一样给送派出所!”
    根据母亲所言,我一直以为导致老舍先生愤而离世的直接导火索,
  或许还不是白天红卫兵的批斗,使他真正觉得绝望的,应该是被送派
  出所———也许那是某些人的好意?但是他们忘记了“士可杀,不可
  辱”的这一句中国老话。因为挨批斗的毕竟是多个作家,而送派出所
  的却是老舍先生一个。无论如何,事实是,自尊、自爱、倔强的一代
  文豪老舍先生以死来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那时,妈妈不得不烧毁了老舍先生赠送她的一幅诗作,以及邓拓
  先生送给母亲的数幅对联和条幅。这是妈妈心头永远的遗憾。老舍先
  生的诗比较长,是亲笔写在一张宣纸上,母亲得到后,裱好,珍重地
  挂在了自己卧室的墙上。邓拓先生曾任《人民日报》总编辑,解放战
  争时期,我父亲母亲与邓拓先生曾同在《人民日报》的前身———《
  晋察冀日报》社工作,所以,早已是老友。邓拓是不可多得的才子,
  母亲得到他的墨宝,是珍重无比的。然而,两位人杰相继辞世,他们
  的名字在当时是有多么可怕。因此,父母亲不得不烧掉了这些珍迹,
  而且一再地为和老舍、邓拓的这些交往写着检查,交待与他们这些人
  的关系……
    “文化大革命”后,母亲在自己的作品中、话语里,一再表示着
  为自己未能保存下来这些诗幅而心痛。
    
  您无需再为贫穷而心酸
    90年代初,我忽然想到整理一下往日存放的大量信件,这其中自
  然就翻出了妈妈写给我的数百封信件。妈妈得知后,说想看看以前写
  给我的那些信。
    后来,当她把这些信交还给我时,若有所思地说:“不知怎么的,
  读这些信,我很心酸!那些年代,咱们国家真穷呵!咱们家还算好的,
  还过的是那样的日子,一般老百姓该有多难!……”
    整个六七十年代物资的匮乏,是人所共知的,但有人总以为杨沫
  是大作家,有稿费,穷不到她。比如,有个读者曾写信给母亲说:“
  您的钱有如西江之水,流淌无尽,请能分我一小瓢……”其实并不是
  这样,有那么一段时期,父母亲的存款被查封,工资也曾被停发,母
  亲耍了个“小心眼儿”,她把手头仅有的1000元钱,让一位亲人埋在
  了家中院落的一角。后来母亲给放回家,再去寻找这1000元人民币时,
  钱却已经不翼而飞了。
    也还记得,妈妈对我说到她年轻时代的“穷”。那是30年代后期,
  她和爸爸在北平做地下工作,就靠爸爸在《世界日报》做掩护身份的
  小职员的一点收入维持生计。恰巧刚出生的我又生了病,他们没钱给
  孩子看病,就向房东“柱子妈”借了当时的30块钱。周围的人因此奚
  落我母亲:“还给她看什么病!小点点月子孩子就借钱看病,命好不
  了!”父母亲并没有力量归还房东这30块钱。不久他们离开北平,到
  解放区参加抗日游击战争,直到1949年再进北京,妈妈几经寻觅,终
  于找到柱子妈,才归还了这一笔欠款。
    在我长大成人后,母亲提及这件事,依然颇有感触,她说:“幸
  亏借了那30块钱,你才长了这么大,我要听那些人的话,就没你啦!”
  还是这件事,母亲还曾悄悄问我:“我给了柱子妈30万块钱(合现在
  的人民币300元),可是借了人家十来年呀!你说给人家的是不是还
  是少了点儿?……”
    是在欠债还钱以后,善良的母亲还有着这样的忐忑不安,那么,
  在奔波抗战的十余年间,背负着30块钱的欠债母亲,心头又该有着怎
  样沉沉的歉疚?!
    妈妈五年前辞世时任北京市文联主席,月工资千元。她已经很满
  意,很知足。我却十分地遗憾———妈妈没能看到2000年共和国的今
  天,这是怎样突飞猛进的共和国的五年呀!此刻,我家的每一间卧室
  都放置着大型彩色电视机,我们的楼前楼后停满了私家汽车,我的刚
  刚大学毕业的小儿,月工资是3000元……
    妈妈,请您安息,您无需再为祖国母亲的贫穷而心酸。
  摘自《爱也温柔爱也冷酷———〈青春之歌〉背后的杨沫》辽宁
  人民出版社二000年八月第一版
 浏览:10587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0/12/17 13:51:39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陈子善团圆——月上柳梢(收藏于2007/2/23 18:26:51
朱玉东2006年第四届国际老舍学术研讨会聊城大学举行(收藏于2006/7/13 15:23:34
谢薇 沈迪为老舍立碑第一人 许林邨先生辞世(收藏于2005/11/6 7:16:07
户部尚书如果我是老舍,我不会自杀,我可能活得比李敖还来劲(收藏于2005/10/12 0:05:07
土豆1983讣告——致老舍(收藏于2005/10/12 0:03:48
傅光明口述史VS.老舍差点获诺奖(收藏于2005/9/9 13:50:03
孙洁老舍靠什么赢得读者(收藏于2005/8/24 22:05:23
不详“为抗战尽全力———老舍”展览近日启动(收藏于2005/8/24 22:01:30
于立霄老舍夫妇合葬八宝山公墓,血衣残片放入骨灰盒(收藏于2005/8/24 21:52:43
何阳端午忆老舍(收藏于2005/6/15 14:16:08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曾广灿老舍的创作道路、艺术风格和特色(访问18588次)
lan寻找老舍 感受老舍 阅读老舍 纪念老舍——人民艺术家老舍故居有感(访问12184次)
温儒敏论老舍创作的文学史地位(访问11410次)
谢泳1949年至1976年间中国知识分子及其它阶层自杀现象之剖析(访问11163次)
徐然女儿心目中的杨沫(访问10588次)
侯文正一定要细辨真伪——《关于老舍之死,我一直蒙受不白之冤》的重要补充(访问8773次)
袁良骏讽刺杰作《猫城记》(访问8062次)
樊骏《老舍名作欣赏》前言(访问7678次)
孙洁(复旦大学语文所)世纪彷徨:老舍论·附录:老舍研究书目(按出版时序排列)(访问6501次)
孙洁老舍研究中文出版物知见目录(1960年7月—2004年4月)(访问5557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4/3 10:36:16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2/11 15:24:51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2/8 11:31:28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1/7 11:30:24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6/10/22 10:54:45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网同名馆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