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福海寿山纪念园__譯壇泰斗──林紓先生紀念館
福海寿山纪念园
中国近现代文献_中国近现代文献~文艺_453号馆文选__京华碧血录

京华碧血录(下)

林纾

  京华碧血录(下)
  
  第二十章
  明年正月三日庚午,得高给谏书,言京师粗定,朝士亦渐归矣,请古梅移家入都。古梅曰:“吾方瘗山妻时,藏金七百两于殡宫。今归当发之为运赀,拟与仲光回南。”仲光大悦。是日得伯寿家书,亦自高给谏转寄而来,言庚子茶市佳,又得数千金。弟病亦愈,母亦康健,事定宜速归。既不求官,勿恋恋京师。阿兄与汝偕隐耳。于是翁婿乃清检家具。且行,仲光曰:“婿当往访王老铁。”于是四出觅之,竟不得迹兆,或言卖油王二已出关矣。仲光曰:“老铁踪迹诡秘,令人疑骇。彼耻以救我为德,故引避耳。嗟夫,蠲师真知人哉!”于是以车入京。缘路颇见洋兵,幸不撞扰。既至旧居,门闼如故,花柳未芽。启户,积尘经寸。居停来信,间有洋兵入视,见所陈皆书籍,弗视而去。于是再取旧时老妪,并招归故仆,汍扫门宇。方匆匆间,仲光不见梅儿,即谓古梅曰:“妹氏安往?”古梅曰:“是必造后园省母殡宫耳。”入视无声,见梅儿已晕于树下,翁婿大震。仍仲光抱之而出。久久始发声哭。古梅曰:“愈矣!”仲光曰:“妹殊失于调摄。车中劳顿已极,既未进食,复恣哭老母。脱有清恙,则老人将如何耶?”梅儿呜咽不能答。古梅及仲光再三抚慰而出。明日,仲光奔赴修伯符家。望见白庙胡同,已呜咽不自胜。转入菜邦小胡同,见伯符家矣。以手挝门,哑童出应。仲光不及待其通刺,已奔至庭树之下,号啕大哭。伯符夫人及一子、二女、三侄亦同聚树下而哭。哑童哭声牙牙然。悲止,始问家事,则已易棺瘗于城外。仲光询伯符兄弟殉节处,则在西屋,门已封鐍。仲光再拜门外,自窗眼内窥,家具积叠如山,尘封经寸。仲光曰:“嫂夫人宜祀伯符兄弟及二妹与龙儿牌位于是间,于礼始合。”夫人曰:“满洲初无此礼。”仲光叹息而起。夫人曰:“亡夫死后,而姑比将蚕食我家。此事尚须大累先生也。”仲光曰:“苟可效力,敢不尽死。”夫人曰:“伯符临死,尚有遗嘱及诗。未亡人藏之箧笥,用待先生。”仲光曰:“请出见示。”夫人如言。纸长九寸,宽三寸有五,书告华太史曰:大事既去,待国破家亡,万无生理。老前辈如能奔赴行在,敢祈力为表明待死于此地。此时虽讲西学,并未降敌。家人有不欲死者,尚祈量力照拂,如死亦听之。外有先人奏疏、年谱及平生著作,并以奉渎,亦祈量力保全之。敢百拜以请。匆匆不及走别,是为至感。石甫、鸣西二弟,均此不另。绝命诗曰:衮衮诸君胆气粗,竟将血气丧鸿图。请看国破家亡后,到底书生是丈夫!曾蒙殊宠对承明,报国无能负此生。惟有孤魂凝不散,九原夜夜祝中兴。薰莸相杂恨东林,党祸牵连竟陆沉。今日海枯看白石,二年重谤不伤心。仲光读已复哭,泪湿其纸,即珍重还之夫人。夫人曰:“亡夫于先君子之死,自以为非己数言不至此,久欲以身为殉。亦知奔赴行在,行尚可达,顾群小仍在君侧,知事无可为,决计一死,自尽其职。”语时悲不自胜。仲光曰:“诗稿安在?”夫人曰:“已封裹藏之巾箱,顾欲启箱,如发茔兆,手颤不能启钥。”仲光曰:“俟嫂氏悲怀少杀,荟当来取。”嗟夫!生平良友,仅留此戋戋者,宁忍弃之也。悲极,怏怏而归。
  第二十一章
  正月初八日乙亥,日加卯。宣武门菜市中,人已猬集,言今日廷旨自西安来,徇联军之请,惩戎首,斩稽岫、储沉极于市。侍者入告仲光。仲光谓古梅曰:“戎首固可诛,然出之联军要胁,国之耻也。荟且出观之。”时市上已不能通车。各国联军皆携拍照之走马机,人手其一。店屋之上,人累累然。移时,西国兵队如林,出止市上。柴车二辆,一坐稽岫,一坐储沉极。刑部司官,以诏旨即车中示稽岫。稽神宇镇定,读至两遍,言曰:“圣恩圣恩。杀洋人固我也。旨中所论,一无冤抑。请即就刑。”于是下车望阙叩首,扶就刑所。储则昏惘无人色矣。仲光叹曰:“稽岫虽顽固,终是好男子!储氏逆子,宜其有此态也。”归时已傍午。梅儿曰:“仲兄今日又观不得意事矣。计自戊戌至此,日闻杀戮。朝廷若不更革,妹恐不日将有尔朱荣河阴之役,奈何?”仲光曰:“河阴之役,惟得尔朱氏,始敢行之,今兹尚无其人。吾闻革命党人已布东南。少年之留东者,恒痛心疾首于枢近所为。一夫大呼,海内立且崩析,胜、广之祸不远矣。兄宦情都尽,甚欲从妹高隐于秦亭山下。地去南漳未远。莳花种竹,尽吾一生足矣。”梅儿曰:“兄独不思归闽乎?”仲光曰:“吾意尚欲迎养老母。”梅儿曰:“妹亦可以南去,一览闽中风物。”外史氏曰:观此二人之言,似已心照矣。其可以纪之吾书者,均冠冕之词。须知鄙人之为此书,非为言情而设。顾不得仲光夫妇,亦无以贯串而成文。或且异时修史,得资以为料,则乱之所自生,与祸之未全弭,系属何人,有史识者固能辨之。至于宫廷幽閟之事,时亦得诸传闻,未敢据以为实,亦未便着笔。或且他日私家纪载,稍稍流传人间,有别足生人怆喟者。外史氏才力疏薄,不欲用臆度之事侈为异闻。读者当曲谅吾心也。时为二月,古梅召役人启树下之棺。先期将藏金启出,为南归资斧。棺外加以髹漆,令之坚实。因遂移厝于三圣庵。而仲光、梅儿日益亲稔,似同怀之兄弟。然彼此咸持礼防,言诗词书画,及于山水花木,杂以时事,匪所不论,但不言情。一日饭余,忽得高铸龙书,仲光大悦,梅儿亦就同观。其书曰:仲光足下:别仅三年,所历事变,盖万千矣。吾心绪如乱麻,而时局之乱,亦适肖吾之心绪。今与仲光书,教吾将从何处说起耶?生平契友,惟修伯符、林太守及仲光三人。伯符殉节,吾累月后始闻之,为位哭于西湖。闻其两妹一弟,及青衣龙儿皆殉。何一门忠义之多也?仲光与修家密迩,必能得其遗稿。将来剞劂之事,吾自任之。尚有不幸之事,吾不敢告仲光,度仲光此时闻之,必又大哭。林太守卒矣!仲光读至此,泪如泉涌,视书中字字皆有散丝,四射于纸上。盖泪渍目睫,其作散丝者,睫毛被泪光,幻为此状耳。仰天悲叹,不更作语。梅儿起而瀹茗,言曰:“仲光饮此。”既又改称曰:“仲兄。”仲光饮茗,神志少定。复读其书曰:太守素清健,自戊戌后,长日不怡。知大乱必不远,且日盼仲光之来杭。又闻仲光入监读书,遂不敢误仲光进取。当昆任之狱,越中言新法者,咸遁而守旧。太守复建一中学堂,闻者咋舌,而太守一不之恤。去年四月,以疾卒于署中。吾经营其丧,后为方志初招往桐乡。桐人乐志初惠政,有召母之称。度仲光闻之必为少慰。所惜者吴竹村为乱民戕于西安,全家几殉,幸留其季子未杀。其事迹大类蒋铅山所编传奇之《桂林霜》。忆竹村生时,好与仲光谈禅,吾尝戏称为吴邴之禅斗。仲光当必忆之。又曾否忆在云栖月下,莲池塔边,闻寺僧梵声,竹村曰:‘此真所谓海潮音。’忽忽四年矣。故人物化,又多强死,独仲光少年健旺,又怏怏不得志。顾亦知仲光宦情已淡,今乱后是否作计南归?闻已与古梅爱女结婚。梅儿观至此,面赪,欲避不能,欲读不敢。仲光立时收其书,起曰:“铸龙迩来好作谑浪语。妹在南中想未见其人。其人与丈有素。”既又自悔,对梅儿不应称丈,然而梅儿默然不作答,亦不走避,但垂头以手把其襟角,往来拈弄不已。此时古梅入曰:“闻铸龙有书,请以示我。”仲光出书授古梅。读竟,视梅儿微哂。梅儿益不能堪,强起入内,首低于胸。仲光目送之,但见其蝤蛴之领,洁白如玉也。
  第二十二章
  三月微喧(暄),古梅、仲光计以洋兵退后作归计。然此时西兵尚分界而守,出门非易。仲光家居时,督侍者以水灌花及柳。柳已纯青,掩映窗户。梅儿时时就内室读书,声极柔婉,为柳风所振,流入仲光耳中,不期魂酥而骨醉。仲光自念:“蠲师预言好事多磨,顾所磨者,均身外之事,而此心之怡乐,宁薄福人所能任耶?老母平日读书,著作不轻示人,即梅儿亦酷似其姑。吾自见扇头《虞美人》一词,乃不复多见。或定情以后,再读珠玉耳。”遂伏案作书报铸龙。书末并及梅儿画扇及填词。书讫,忽忆藏扇所在,即启小箱箧,出扇观之,往来展玩不已。忽闻古梅呼往法源寺看丁香,匆匆忘怀,遗画扇于案上而出。梅儿知仲光偕父同出,不期徐步入仲光书舍。回忆:“当时伏案作书,自窗眼陡见仲光,彼此眼光对射,不图此后身事其人。邴郎通赡恢富,文武兼长,第未觇其诗笔。今趁邴郎外出,试一偷翻案上,或且得披珠玉。”入时,忽于案上,赫然见己所作之画扇。再检扇之左方,于扇末隙处,绳(蝇)头细书《烛影摇红》一阕云:楼影侵湖,茜红窗暗春光晚。饧箫细趁踏青人,那受杨花绾。肯道苏堤路远,万千条烟丝醉软。杏花深锁,满院斜阳,双扉微款。踠地珠帘,
  波纹都似春痕涴。噙香抱粉带诗来,竟左寻春伴。水上烟芜细短,绕西泠莼香未断。碧阴阴地,小立移时,鞋痕苔浅。下书“用原句(韵)”。跋云:和琴栖女士访社友姜女士作。原词直逼小山,非纳兰频伽所及,拙词不敢云和,聊识瓣香。下书“邴荟谨注”。梅儿喜极,肺叶微微动跃。自念:“邴郎才调,真能步武玉田。词中去上调融,音节谐婉。不图施剑于豺虎丛中之英雄,而性格柔和至此。邴郎!邴郎!丽琼事汝,为不虚生矣。”此时女尚未知以扇为聘物,思欲挈之以归,又防仲光不悦,但再三讽诵其词而出。
  第二十三章
  三月己巳,敕立政务处于京师,凡一切因革损益维新之务咸隶焉。于是徐、那、李三君,会于德使馆,议中华各项进款可指就者,以备赔款之需。己卯,丙国兵队全数撤退回国,南城归丁军管辖。都下绅民至制伞,称曰万民伞,以鼓吹送丙军。识者引与顺民之旗同耻也。庚辰,殷吉、马玉冈各军开往河北驻扎。此时王公大僚合疏请乘舆北归,不报。四月丁酉,都下绅民复请回銮,得旨:“俟洋兵尽退,即为定期。”庚戌,奉敕,凡在京王公百僚,均赏加半俸。丁巳,谕以七月十九日启銮,由河南还京。午节既届,都下官民已渐渐归。时有悬蒲于门者,仲光谓梅儿曰:“夫人殁已数月,不如趁蒲节往停灵之所一祭。”梅儿感动之容,立形于色,即曰:“三圣庵非远,仲兄能否同妹一行?此事勿烦老父。”仲光敬诺。立时趣治祭品,命至南下洼。甫入庵门,大树葱绿,敷阴满院,左厢严洁,已见灵輀。梅儿不及陈馔,已伏哭棺次。仲光命侍者陈设香蜡祭品,注香,请梅儿展拜。梅儿哭不可仰,伏地不起。仲光曰:“妹且起,容阿兄拜母也。”梅儿不期手挽仲光,盈盈起立。此时似以挟婿同来之心,掬示老母。仲光亦知其意,微握葱纤,密示亲爱之意。夫妻咸相喻于无言。祭已,仲光曰:“此去不二里即陶然亭。妹方悲梗,能否至彼一开郁陶?”梅儿曰:“是江亭乎?地原非胜,然在长安尘壒中,闻颇幽邃。不妨同往一游。”仲光即出戒车,扶梅儿践小凳而登。梅儿此时知一身已属仲光,即亦不复敛避。梅儿中坐,仲光初拟步随。梅儿曰:“车沿可坐也。”乃同上江亭。时芦葭已长,车行其中,如小艇加篷。高级十余,均仲光扶将以上。凭栏四顾,柳风拂面。梅儿曰:“记与老母同来一次。乃母病绵缀,游趣消歇。计老母生时,初不令我沉酣笔墨,日课纺纱,此仲兄所见者。儿家尚有薄田,何至与贫女同此生计,顾以怡悦老母耳。老父则深不谓然。今慈亲见背,儿尚忆临水小篱,与仁慈母氏同转机轴于溪上草堂。今北来久不面水,顾兹野凫潭上,聚水一湫,令人心念塘西不已。何时与兄同归草堂,领彼水态山容,小供阿兄词料。”仲光曰:“妹安知兄之能词?”梅儿绛颊复赪,久乃言曰:“扇上所书《烛影摇红》非欤?”语已微哂。然已稍放其胆,不类前此腼腆矣。仲光亦不欲再竟其词,防自隳礼检。即曰:“恐老人久候,可以归矣。”归时,古梅已延候于门外,言曰:“侍者归,言尔兄妹同赴陶然亭。梅儿,汝尚忆与若母同行乎?恨若母不甚知文,一无雅趣。庵中人为我照料停灵如何者?”仲光曰:“窗户严密,汍扫精洁。”古梅无言。于是家人小饮,梅儿亦共杯箸。此时三人心绪皆了了,第无翁婿及夫妻之名词耳。辛卯,阅邸抄,云已派纯王赴丁国,已自京首涂。是夜水会钲声大鸣,言南海大火,经时未熄。此即丁国大帅瓦德西所僭居者。火发,兵官走避不及,有焚死者。明日仲光始闻。心念:“中国不振旅,使异国大酋,入居襟籞。祸由谁召,上阳不足逃责矣。”
  第二十四章
  此时纷传各国洋兵尽数退出京城,仲光侦之果然。于是五城始分遣巡社治街道,时交七月矣。癸卯,得西安诏旨,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在六部之首,以亲王为领袖。古梅、仲光知和议垂成,将作归计。然天津至塘沽,各国洋兵尚分段以守,行李往来,宵小挟洋人之威,诈索行客。梅儿不欲行,于是复止。伯符夫人忽以人至,言竹葆先生姊氏嫁某甲而孀,其人冒利憸险,将倾仲符之家,请仲光趣议,弭此凶锋。仲光匆匆至而问故,方知宝振甫先生遗一孀妾,日哄于家。仲符既殉,妻不能堪其扰。奴子刘乙,调弄其间,而甲姑又袒此孀妾。与刘密谋,倾仲符妻,欲分其产,俾孀妾更立门户。旗人女嫁后,殊有力于其外家,于是刘乙凭其威力,大肆咆勃。迨仲光至,乙尚出面抗辩。仲光曰:“乙止!汝奴于人家,乃敢与其家事,且汝何力而狂妄如是?”乙愈怒,且以仲光文弱可凌。仲光笑曰:“鼠子敢尔!”骈二指,按其顶,乙立屈膝自顿于地。仲光曰:“后此汝当审慎。姑氏为尔惑,吾不怨姑氏。然尔当就鞫于京兆。”乃就案作笺与府尹陈君言状。陈则仲光友也,覆书请即下状。于是仲光别遣他仆以状入。陈君取刘乙杖之,事得寝。孀妾始月受金,寄食姑氏家以终。于是仲光复为伯符子橘徒署状上之宰相,具伯符兄弟殉节传略。得旨,赠光禄卿,饬事迹宣付史馆。仲光曰:“吾于伯符之事毕矣。遗诗二册,当挟而南归,与铸龙商定梓行耳。”己卯,谕停止八股及武举科。越六日乙酉,命夏育寿一军赴潼关治跸路,而丁雁臣一军仍驻侯韩岭,听调遣。八月丁未,各国大张告谕,扩充使馆界址,东至海岱门,西至正阳门,北至东单牌楼,立限令百姓铺户按期迁让。仲光曰:“呜呼!令人忆满洲当日入关圈地时矣。”丁巳,东朝官家自西安启銮还京,而群阉沿路宣索,地方骚然。戊子,宰相李鸿荃薨于京师邸第,而乘舆至河南府矣。
  第二十五章
  秋风夕起,古梅庭除之柳已惨绿,微动飘零之意。仲光目击京师巨变,颇怏怏,欲南归。商之古梅,古梅亦曰:“昨得子骥书,言秋来大熟。吾亦归理吾田。”于是入问梅儿。梅儿曰:“果阿翁与仲兄谋定者,儿亦决行。”乃卜日以辛未出都。书籍仅十二簏,箧笥八。以重棉为裹,裹夫人灵輀。自前门铁路下塘沽。先期至五城请得路引出城,备沿途交洋兵签字。仲光叹息,以为非大憝误国,胡至外人入梗中国之事!顾至此亦无如何。仲光都中故人,但有京兆尹陈君并慧月与伯符子橘徒,遂一一叙别。辛未迟明,仲光已先至三圣庵,奉徐夫人灵輀至车站。而古梅及梅儿已前在。梅儿哭,古梅立止之,勿骇物听。梅儿仍呜咽不已。方部置,见车前有虬髯人,手一书,呼曰:“仲兄行乎!”仲光惊视,则铁椎王壬也,执手大欢。壬曰:“此去必面蠲师,幸为我致此书。吾今将赴陪京,自图事业。仲光,值此世乱,不为官亦佳事。朝士方备迎銮,而仲光萧然南下,天下知机之人,固与愦愦与(者)殊别耳。吾耳目广,不十年,革命之军且起。而上阳所为,乖忤人心,去年之乱,谁则肇之?乱肇自上,而祸贻于民,赔款之钜,天下膏血皆竭。爱新觉罗氏宁能久存?辽沈多健儿,余当别觅一啖饭之地去矣。”仲光默然不知所对,知王壬此去,必长红胡,则辽边多事矣。顾亦不作他辞,但谢夜中却敌之盛意。王壬一笑别去,车隆隆作声而行。梅儿与仲光凭车窗外盼,用庐草碛,过如箭疾。抵暮至塘沽,得旅舍,地仅咫尺,而负荷箱簏之费,乃逾百金。脚夫之跳踉叫嚣,状若噬人。舟行二日有半,至沪上。既登岸,就关榷。乞得提单,起棺于舟中,置一善地。明日趁小舟入杭。垂至塘西,而子骥已以人延候。行箧既上,始舁灵輀入厝萧寺。子骥年可三十以外,见仲光即呼妹婿,古梅以目止之,弗悟,仍续续而呼,仲光忍笑而答。此时梅儿亦不之计,但匆匆自检书籍物事。四顾景物依然,而慈亲已化异物。顾新归,防老父悲涕,亦忍而不发。子骥者,朴啬人也。家具措置已井井,而梅儿尤避人为仲光陈设书室,一瓶一砚,位置匪不高雅。此时仲光知去佳期未远,意亦良适。夜灯既上,饮于草堂,四人同坐。元素亦来,絮絮问京师事。古梅告以爱女已赘仲光,并述三河遇难之故。元素骇曰:“吾初谓仲光书生耳,不图英武如是!”亦叹息尽泯前吝。语时梅儿咸在,然神宇沉肃如未尝闻,仲光深以为异。子骥下榻别室,梅儿仍居徐夫人所居室,仲光住当日故居。微闻有龙脑香气,则梅儿预焚于炉中者也。自是梅儿日仅三数见而已,余则深匿不出。然茗糗之属,咸恃佣妪。古梅日与子骥谋嫁女事,子骥遂营营治奁具矣。……
  
  
  <劝学篇>是张之洞的名著。张之洞(1837-1909),直隶南皮人。字孝达,一字香涛,晚号抱冰。他“短身巨髯,博闻强记,少有才名。”16岁举顺天乡试第一名。同治二年1863,以一甲三名进士及第,任官翰林院、詹事府等清要之地。由翰林院侍讲学士擢内阁学士。其间曾任浙江乡试副考官、湖北(四川学政、所取多才俊之士,所至设经心、尊经、广雅等书院。光绪七年1881,由内阁学士外放山西巡抚,以后历任两广总督、湖广总督、署理两江总督等地方要职。光绪三十二年1906入枢廷,晋协办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兼管学部。1909年宣统帝继位,他以顾命重臣身份辅佐摄政,同年病逝。赠太子太保,谥文襄。
  张之洞早年喜言事,与张佩纶、宝廷、陈宝琛等人纠弹时政,抨击权贵,号称“清流”。任地方督抚以后,历经中法、中日、八国联军之役等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重大政治变革。他目睹国家贫弱、强敌环视的现实,主张引进西学,大办洋务,富国强兵,抵抗侵略。为此起用冯子材,领导抗击法国侵越、侵华战争。在广东兴办水陆师学堂,设枪炮厂,购舰制器,大治水师。在湖北设汉阳铁厂和湖北枪炮厂,练湖北新军,设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筹办芦汉铁路。在两江购炮筑垒、练江南自强军。中日战争时期以主战闻名。
  面临中西交通,西学东渐新变局,他主张有限度地采西学,变旧法,而以旧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取舍标准。戊戌变法时期,他支持维新派的某些改良活动,捐金列名北京强学会等,运用权力在湖北推行新政,以官款为全省官员订阅<时务报>以开通风气。但他反对变革政体,坚决维护传统伦理道德及社会等级秩序。为此在1898年4月撰写<劝学篇>,全面阐述其观点,划清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激进一翼的界限,向慈禧为首的朝廷表明自己的忠诚。义和团运动时期,他反对盲目排外,与刘坤一等实行东南互保,镇压义和团活动和唐才常自立军起事,维护了南方经济富庶地区的统治秩序。在清末新政的规划实施中,他于1901年与刘坤一联衔会奏的“江楚三折”,规划了清末新政改革的蓝图。其中最重要的废科举、兴学校、重视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等学制改革设想。在张之洞主管学部期间加以实施,从而深刻影响清末和民国的教育,以及中国近代化的面貌。他派遣的留学生、设立新学堂培养出的学生,以及所练新军,未能为巩固旧王朝和旧体制效力,却成为辛亥革命的基本力量。
  <劝学篇>共24篇,包括内篇9篇,外篇15篇,全面阐述其以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的文化观和改革设想。“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所谓务本,即要求人们忠于朝廷,严守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先中学后西学,循序而进,以传统纲常名教为立身之本。所谓务通,就是在务本的基础上,有限度地采西学,变旧法,如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知识和技术,改革科举制和旧学制,培养新人材,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改善君主专制政治,反对伸张民权,从而在理论上论证了未来改革的基本设想。<劝学篇>的出现,是近代以来社会危机不断加深,中西文化有所交融,社会普遍产生改革愿望的产物。它的主张代表了当时希望稳健改革的士绅的愿望,也切合了朝廷的意志。且由于他长期主政地方,经办实业,谙熟下情,通晓中学,所提出的许多措施很具
  可行性,书成后由翰林院侍讲黄绍箕代呈,得到朝廷褒赏,谕旨由军机处发给各省督抚。学政各一部,“俾得广为刊布,实力劝导,以重名教而杜卮言”,又谕总理衙门排印三百部,该书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需求,又挟朝廷之力以行之,故不胫而遍于海内,还先后译成英、法文出版,1900年纽约出版的英文本易名为<中国唯一的希望>,对清末以来的中国思想界和中国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书选用的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六月湖南船山书院的刻印本,目录为标点者所加。
  
  序
  内篇
  同心第一 教忠第二 明纲第三 知类第四 宗经第五 正权第六 循序第七 守约第八 去毒第九
  外篇
  益智第一 游学第二 设学第三 学制第四 广译第五 阅报第六 变法第七 变科举第八 农工商学第九 兵学第十 矿学第十一 铁路第十二 会通第十三 非弭兵第十四 非攻教第十五
  
  序
  昔楚庄王之霸也,以民生在勤箴其民,以日讨军实儆其军,以祸至无日训其国人。夫楚当春秋鲁文、宣之际,土方辟,兵方强,国势方张,齐、晋、秦、宋无敢抗颜行,谁能祸楚者,何为而急迫震惧如是之皇皇耶?君子曰:“不知其祸则辱至矣,知其祸则福至矣。”今日之世变,岂特春秋所未有,抑秦、汉以至元、明所未有也,语其祸,则共工之狂、辛有之痛,不足喻也。庙堂旰食,乾惕震厉,方将改弦以调琴瑟,异等以储将相。学堂建,特科设,海内志士发愤扼腕,于是图救时者言新学,虑害道者守旧学,莫衷于一。旧者因噎而食废,新者歧多而羊亡。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不知通则无应敌制变之术,不知本则有非薄名教之心。夫如是,则旧者愈病新,新者愈厌旧,交相为愈,而恢诡倾危、乱名改作之流,遂杂出其说以荡众心,学者摇摇,中无所主,邪说暴行,横流天下。敌既至,无与战,敌未至,无与安。吾恐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矣!窃惟古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不佞承乏两湖,与有教士化民之责,夙夜兢兢,思有所以裨助之者。乃规时势,综本末,箸论二十四篇,以告两湖之士。海内君子与我同志,亦所不隐。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内篇九:曰同心,明保国、保教、保种为一义。手足利则头目康,血气盛则心志刚。贤才众多,国势自昌也;曰教忠,陈述本朝德泽深厚,使薄海臣民,咸怀忠良以保国也;曰明纲,三纲为中国神圣相传之至教,礼政之原本,人禽之大防,以保教也;曰知类,闵神明之胄裔,无沦胥以亡,以保种也;曰宗经,周秦诸子,瑜不掩瑕,取节则可,破道勿听,必折衷于圣也;曰正权,辨上下,定民志,斥民权之乱政也;曰循序,先入者为主,讲西学必先通中学,乃不忘其祖也;曰守约,喜新者甘,好古者苦,欲存中学,宜治要而约取也;曰去毒,洋药涤染,我民斯活,绝之使无萌枿也。外篇十五:曰益智,昧者来攻,迷者有凶也;曰游学,明时势,长志气,扩见闻,增才智,非游历外国不为功也;曰设学,广立学堂,储为时用,为习帖括者击蒙也;曰学制,西国之强,强以学校,师有定程,弟有适从,授方任能,皆出其中,我宜择善而从也;曰广译,从西师之益有限,译西书之益无方也;曰阅报,眉睫难见,苦药难尝,知内弊而速去,知外患而豫防也;曰变法,专己袭常,不能自存也;曰变科举,所习所用,事必相因也;曰农工商学,保民在养,养民在教,教农工商,利乃可兴也;曰兵学,教士卒不如教将领,教兵易练,教将难成也;曰矿学,兴地利也。曰铁路,通血气也;曰会通,知西学之精意通于中学,以晓固蔽也;曰非弭兵,恶教逸欲而自毙也;曰非攻教,恶逞小忿而败大计也。二十四篇之义,括之以五知:一知耻,耻不如日本,耻不如土耳其,耻不如暹罗,耻不如古巴;二知惧,惧为印度,惧为越南、缅甸、朝鲜,惧为埃及,惧为波兰;三知变,不变其习,不能变法,不变其法,不能变器;四知要,中学考古非要,致用为要。西学亦有别,西艺非要,西政为要;五知本,在海外不忘国,见异俗不忘亲,多智巧不忘圣。凡此所说,窃尝考诸<中庸>而有合焉。鲁,弱国也,哀公问政,而孔子告之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终之曰:“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兹内篇所言皆求仁之事也,外篇所言皆求智求勇之事也。夫<中庸>之书,岂特原心杪忽、校理分寸而已哉?孔子以鲁秉礼而积弱,齐、邾、吴、越皆得以兵侮之,故为此言,以破鲁国臣民之聋蔥,起鲁国诸儒之废疾,望鲁国幡然有为,以复文武之盛。然则无学、无力、无耻则愚且柔,有学、有力、有耻则明且强。在鲁且然,况以七十万方里之广、四百兆人民之众者哉?吾恐海内士大夫,狃于晏安而不知祸之将及也,故举楚事;吾又恐甘于暴弃而不复求强也,故举鲁事。<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惟知亡,则知强矣。光绪二十四年三月南皮张之洞书
  
 浏览:1546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14/6/4 15:44:51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林纾金陵秋(五) (收藏于2014/6/6 15:11:04
林纾金陵秋(四) (收藏于2014/6/6 15:11:04
林纾金陵秋(三) (收藏于2014/6/6 15:11:04
林纾金陵秋(二) (收藏于2014/6/6 15:11:04
林纾金陵秋(一) (收藏于2014/6/6 15:11:04
林纾金陵秋 緣起 (收藏于2014/6/6 15:11:04
林纾京华碧血录(下) (收藏于2014/6/4 15:44:51
林纾京华碧血录(中) (收藏于2014/6/4 15:44:50
林纾京华碧血录(上) (收藏于2014/6/4 15:44:41
林纾技击余闻(下) (收藏于2014/6/3 11:01:01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 李 建《林纾墓前的对话》(访问3110次)
◎ 李建你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文白之争”的内幕吗?(访问3078次)
◎ 李建致“林纾评传”著者的信(访问2860次)
◎ 黄柽 邓华祥 周民泉译坛泰斗的人生轨迹——记林纾故居陈列馆(访问2786次)
张光芒《林纾:一个真诚的遗老》(访问2657次)
◎ 李建林纾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访问2647次)
◎ 李建看“文革”评“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林纾(访问2624次)
◎ 李建翻译与林纾(访问2549次)
◎李建林纾的民族大爱与他的文化观(访问2299次)
◎ 李建对林纾诬蔑污辱的写史人可以休矣(访问2054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纪者林纾外孙李建先生在北京林纾书画展开幕式的讲话选评论(评论于2016/8/15 23:41:22
讲真话文选评论(评论于2015/12/19 11:38:46
李建文选评论林纾之慰(评论于2014/5/24 13:11:52
李建文选评论林纾与中日甲午战争(评论于2014/1/18 16:45:26
访客我爱林纾文选评论好文,好诗(评论于2013/9/2 15:10:27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